全国服务热线: 0898-08980898

上一张 下一张

联系beat365

全国服务热线:
National Service
Hotline:

0898-08980898

  • 手机:15288688868
  • 电话:0898-08980898
  • 邮箱:hainanrunheng@beat365.com
  •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beat365体育中心

产品展示

当前位置: beat365 > 产品展示

农作8868体育物栽培新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9:14:57 点击量:

  8868体育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栽培新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技术创新,在农业中的方面同样需要技术创新,只有先进的、更加符合农作物生长条件的技术措施,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培育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为社会提供更加健康丰富的营养食品。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是一个行业前进的风向标,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其成败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推动农业的不断进步,是保证人类社会能够继续生存发展的基础。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对农业提出的要求,只有实施农业科技化,才能生产出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满足人类不断发展中对食物的需求。因此,在农作物的生长培育方面实施科学管理、科技创新是时不我待、亟需发展的主题。在现代农业的要求下,必须用现代科技农业代替传统农业,用现代科技栽培技术代替传统种植方式,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病害的发生都和种子的选择及处理有关。如果栽种了带有病菌的不良种子,那么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这种病菌就会引起农作物病害。因此,在栽种之前,一定要使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对种子进行杀菌处理,确保种子的健康,以防农作物病害的发生。

  从需要培植的植株中选取无病植株,创建无病种苗田,选择无病区或断绝区播种,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质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产生。

  科学合理的贮藏条件是保证农作物种子健康的基础。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贮藏时期还可以继续生长,对来年病害有加重影响。因此,做好正确的贮藏非常重要,一定要控制好贮藏的环境条件。

  一定要根据作物的田间长势及当地的农艺性状进行科学的管理。在作物生长的进程中,水肥管理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为和谐作物的生长,在施肥进程中,增加磷肥的用量,采取氮、磷、钾共同利用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锈病的产生。如在小麦种植进程中,增加铵态氮肥的施用量,可以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增加钾肥的用量,反而使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提高,小麦对胡麻斑病的抗性得到加强。应根据田间测土环境,从而减少作物的病害,针对水稻的氮肥施用,可减少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的加重产生。但氮肥施用量又不宜太少,应恰当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硝态氮肥的施用量,以免加重稻胡麻斑病的产生。在肥料施用的时期和要领方面,如果基肥过多且未腐熟,或基肥不够而追施过晚,都会造成后期氮肥过多而加重稻瘟病的产生8868体育。如出现缺水时,小麦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烟草黑胫病等容易产生,田间叶斑病、胡麻斑病会不断加重。在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块,由于田间温度高,水分对作物病虫害产生明显影响[1]。

  在农作物栽培中,应充分利用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比如实时抑制农作物的顶端优势,还有无子果实的培育、乙烯催熟的作用以及生长素除草的作用等。

  常见的原理是利用嫁接扦插等营养生殖法来繁育农作物后代,发挥农作物繁殖控制技能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以使得亲本的精良性状连结下去。例如,果树和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作育无病植物方面,充实利用的是制作构造作育技能[2]。

  要实施科学管理在农作物的田间生长期,一定要给农作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无论是光照条件还是水肥调配,都要在讲求科学的前提下实施,尤其是水肥的施用,要求检测土壤,分析土壤中的各种水肥含量,做到水肥施用有的放矢。

  水分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贯穿始终,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原料。在农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水分要为农作物的呼吸及光合作用提供动力,只有有了水分,农作物的呼吸及光合作用才能正常运转。同时,水分是农作物体内的运输机,矿质养料的吸收全靠水分的运动输送到农作物体内的各个部位。因此,合理的水分供给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适时的水分测试和合理的水分保证,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3]。

  农作物的整个生长期,不仅需要充足的水分,还需要各种不同的矿质元素,但是不同的农作物对矿质元素在各个生长期所需要的量是不同的,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期所需要的矿质元素的量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的农作物,必须制定不同的肥分供给方案,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期也要适时监测,制定不同的施用量。在肥分的施用上,一定要适时监测、合理搭配,对土壤的各种养分进行分析,确保合理施肥。

  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从种子开始,就要进行科学的管理措施,只有进行适时的科学监测和管理,才能尽可能地保证符合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纵观农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从种植、生长、田间管理到成熟收获,都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而这些方案的制定,都需要先进的农业科技来支撑,因此,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推动农业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谐、进步的基础。

  [1]余连香.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提升侧率[J].农业与科技,2013,33(7):143.

  [2]申智,王方青.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43.

  为有效增强农作物的产量质量,先进栽培技术的引进是必不可少的,这最基本地保证了农作物的有利生长。然而现阶段农贸市场上农产品存在很多问题,反映采用了不当的农作物种植技术,致使产品质量难以符合安全绿色的健康标准。于是要对特色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探究,以期发现更好的有利的栽培技术。

  1.1 开始建立阶段 在我国农作物栽培技术开始建立的阶段,有着相对薄弱的理论的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农作物生产的实践工作,从中反复地调查探索,并仔细地分析了我国的土地及自然条件的一些情况,进而结合自然规律,制定种植收获计划,实现农业种植和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 迅速发展的阶段 专业人员掌握的科学技术的增加以及不断地探索研究,成为我国农作物栽培技术发展的垫脚石。随即更多作风严谨态度认真的工作人员潜心到岗位工作上,这无疑有效地促进了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快速发展。

  1.3 巩固增强的阶段 农作物生产产量的提高同时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福音,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粮食生产产量以保证了供需的平衡。于是在这实现温饱的阶段,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并为巩固增强,研发出特色农作物的栽培计划作出贡献,以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优质的整体目标。

  应我国对农作物各种安全及绿色生态有益人体健康之需,就要求对特色农作物的栽培这一科学技术着重研究探索使之更为完善,将已有的农业栽培技术运用到实际的农作物生产中去,并使得我国的特色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能够获得跨越式的进展,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联系其他相关学科,获得有利的经济价值。研究新形势下特色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的同时,还要切实地保护好生态有机环境,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优化特色农作物的栽培结构,在栽植特色农作物时,特别强调区域性,秉承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及较标准的操作。例如山东某市在近年的特色农作物栽培中以桑蚕、畜牧、林果为主打,建成6万亩桑蚕、3万亩马铃薯、4万亩黄花菜、2万亩池藕等,打造出25亿元的年产值。广西地区以多年生甘蔗为主打,采用栽种甘蔗苗繁殖,种植区域包括全省多个县市,2013/2014年预计总产量将在8000万吨左右,实现30万吨同比增长幅度。要完成特色农作物的高产、稳产,就要将栽培技术落实。

  3.1 改良农作物遗传因素 要实现特色农作物的高产,就要保证作物种子的高性能。在控制遗传因素的过程中,挑选出抗病虫、高稳产的种子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可以是改良植物株型,提高光和利用效率,合理嫁接,应用杂种优势等。根据工作经验,可以采用多种育种方法配合应用,例如诱发变异与单倍体育种,将高产隐性因素发挥出来。

  3.2 优化农作物的栽培结构 我国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要求更大的粮食储备量,在新形势下为了保证粮食产量的供需平衡,对农作物的栽培结构做一定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其他农产品的需求也是如此,特色农作物的种植应该建立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市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以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使得特色农作物的栽植尽可能地多样化,以优化特色农作物的结构。

  3.3 强调区域性发展的优势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不同地方的气候条件差异非常明显,再加上后期不同的发展经历使各地的特色农作物的栽植出现很大的不同。如今为了满足这种差异,我们要能够真正地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来制定相应的特色农作物的栽培计划,并辅以相关的栽培技术,尽可能地把地域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特别是谈到影响到国家民生问题的粮、油、棉、糖等几大经济作物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进实施科学调研制定分配计划,依照计划合理地种植。

  3.4 推广优秀经验,实现优质高产 在对特色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的过程中要做好对优秀经验的推广。例如在种植马铃薯的时候施用高锰酸钾,能够在实现抗病能力提高的同时做到高产。马铃薯块根膨大期,将配置好的米醋及磷酸二氢钾溶液对叶片进行喷洒。依据实践经验,应用富含磷、钾的肥土拌种栽培,能够提高30%产量,并减少30%以上的肥料应用。其他经验还包括亚硫酸氢钠喷花生枝蔓,结果会重而实。

  总的来说,特色农作物的栽植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水平提升的关键,也是当前新形势下满足了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多样化的需求。特色农作物的生产正向着机械化和集中管理的方向开展实施,不断地革新传统和推进发展,提高特色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与生态有机环境的平衡。

  无公害农作物:农作物的品种、生产环境、生产条件符合国家无公害产品管理的标准、规范,而且在生产、运输、存储、销售整个过程都是经过专业部门的质检、许可,有无公害食品标识的产品。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使用农用化学物质进行管控,使用有机肥,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的栽培种植技术。

  (1)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作物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某种物质达到一定量才会有害,所以农作物是否无公害也是相对的,是不是无公害农作物还要经过专门机构认证。也就是说,农作物有害的含量在国家规定的标准控制范围内就算是属于无公害农作物。(2)封闭的深山中天然野生的农作物,如野菜、野果等也不能算是线)有些地区由于土壤、空气、河流中本身就含有天然的有害物,所以并不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生长出来的农作物就一定是无公害农作物。(4)并不是无污染的偏远山区才能从事无公害农作物生产种植,其实在环境污染物不超过标准规定的城市也可以进行无公害农作物的生产种植。

  在实施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农作物栽培环境及土壤管控方面,要提供安全稳定的农作物生长环境和土壤条件;农作物品种选择方面,要选取生命力旺盛的优良品种,其抗病性要强,比如优质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肥料使用方面,要根据土壤的需求对施肥量与肥料种类进行调整,主要是施用有机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是以预防为主,采用人工捕捉与各类动植物食物链的生物防治相结合,如放入天敌进行捕食控制。

  在对栽培环境整治的时候,有关部门必须减少、甚至是禁止有严重污染的工厂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区域排放废气和垃圾,从而在源头上就杜绝了污染。选择良好的环境产地是进行无公害农作物生产种植的前提。在选取栽培场地时要全面检查周围的环境状况,要选择污染较小甚至是无污染的地区,以此同时还要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尽可能的保证农作物的无污染、无公害栽培。

  在耕作时要考虑到农作物种类与当地土壤特点选择合适的耕作方法。在对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土壤层耕作时,最好是以轻壤为主,保持30 cm左右的熟土层厚度及3%以上的腐殖质成分含量就可以了。

  由于在实施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时,必须尽可能的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这就要求农作物品种抗病性要强,农作物本身存在一定的抗病性,易生长。在无公害农作物品种选取时,需要根据当地农作物种植的土壤层和当地气候特点来选择满足高抗病、高抗灾的品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作物的抗病性,达到无公害的要求。最后,在种植前应对选取的的农作物品种进行浸种、消毒处理。

  农作物所用的化肥品种和施肥量必须严格管理。所用化肥主要是以有机肥为主,再加上适当的矿物质化学化肥作为辅施肥。用氮肥施肥时基础肥料一般是以70%的氮素肥、矿质磷肥等有机肥为主,而追肥时又把氮素肥调整为30%的量,追肥时还可以添加60%氮素化肥,这样效果更好。农作物要采收的前期,尽量不进行追肥作业。

  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农作物无公害栽培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进行防治时应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采用人工捕捉与各类动植物食物链的生物防治相结合,如放入天敌进行捕食控制。在栽种培育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农药的使用,特别是禁用各类剧毒或高残留性的农药。要减少农药对田间土壤的影响,合理使用农药,预防病虫害的疾病衍生。杜绝发现病虫害都往田里加入大量农药的情况发生,这样会造成土壤的酸化和水分流失,而土壤的破败会导致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长此以往下来就会形成农户对不健康的农作物喷施农药,虽然农药杀死很多虫菌但也导致了土壤的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恶性循环。

  (1)实施育苗作业时积极引用国内外合理配制营养土、地膜覆盖、消毒床土配制的新技术,增强农作物的抗病性。(2)采取机械播种时要调试好农机设备,保证下籽的均匀。一般每亩播种的种子量大概是450~500g,再掺和一些细沙(4倍种子量左右)进行混合播种。播种的行距在25~30cm,播种的深度约为2cm,播种后再用轻型农机具踩压。(3)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做好中耕、松土、除草、间苗、定苗、补苗、摘叶等的处理工作,使农作物稳定、健康生长。(4)为了减少病株的病原体对农作物的有害影响,在农作物收获时需要将田间的病株加以收集,运用深根技术将病株深翻进田间泥土内并充分做好腐熟的再次利用。

  需要加大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科研力度和新技术支持,降低农业化肥的使用次数,不断筛选优质的品种,保障农作物种植环境健康安全,从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其次,加强土壤改良技术的研发,在无公害农作物施肥中,可以根据不同品种施肥的肥料情况进行实验,进而转变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是为了适应生态绿色、产品绿色的农业生产需求的必然趋势。将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在农作物栽培生产中,可有效的提升农作物的品种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有利于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在做好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同时还要加强栽培技术的科研研究,这对提高农作物质量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1]曹永新.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08:136.

  [2]谢会群,胡勇义.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探讨[J].现代园艺,2016(11).

  [3]张锡玲,吕优永.浅谈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 (19) :83-83.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经济和科技水平较低,虽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整体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均的经济依然要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在这种背景下,提升我国的经济水平,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只有解决了粮食问题,才能保证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是我国首要的发展产业,在建国初期,我国的人口快速增加,经济发展的速度缓慢,受到科技水平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严重的限制了农作物的产量,因此人们的温饱都得不到保证,农作物的高产品种和栽培技术,成为了相关专家研究的重点,直到杂交水稻的出现,这种现象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作物的品种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栽培过程中,种子的选择,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产量,通过特殊技术培育出来的种子,能够具有很好的抗病虫害性质,这样的种子与传统的种子相比,栽培时必然会有很大的优势,同时通过种子的培育,还能够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从杂交水稻的成功可以看出,农作物的品种,对于产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培育种子时,可以选择的技术有很多中,例如诱发变异和单倍体技术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很快的培育出新型的品种,然后通过实际的筛选,留下产量较高的,采用这样的种子进行栽培,产量必然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在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中,除了农作物自身的原因外,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以及成长过程中的人为干预等,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农作物生长的本质,就是通过光合作用,增加自己的有机物含量,由此可以看出光照的重要性,在以往的生产过程中,人们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选择大密度的种植,农作物之间的距离非常近,无法接触到足够的光照,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还提升了生产的成本,如果在保证光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密植,就能保证产量的最大化,此外栽培技术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栽培技术包括了调整土地、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对于土地的调整,主要是针对土地中的微量元素组成,进行一定比例的调整,由于农作物生长的地区不同,土地中元素组成也有一定的差异,在一些土地比较贫瘠的地区,土壤中缺乏农作物生长的必须元素,如果不对土地进行一定的调整,那么农作物的产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最大程度的促进农作物生长,施肥浇水和病虫害的处理,也是必须的一个过程,尤其是病虫害的防治,如果处理的不够妥当,对于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要想对农作物进行的高产栽培技术,首先要明确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然后才能够根据这些因素,适当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这种进步的程度有限,尤其是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上,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使用非常少,而且我国的农民自身素质较低,对于栽培过程中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缺乏科学依据,导致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近几年为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我国大量的使用工业化肥,农作物的产量虽然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质量却无法保证,一些农作物中甚至含量大量的有害元素,人们在吃了这些农作物后,会出现很多不良反应,在这种背景下,绿色农作物开始被人们所重视,而如何在保证绿色农作物的基础上,提高其单位面积的产量,成为了相关专家和学者研究的内容,考虑到我国的地域面积较大,不同地区的地质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研究高产栽培技术时,应该根据某一地区的地质特点,对现有的栽培技术进行优化,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此外还应该改变传统的一些种植思想,通过最新的科学技术,养成一个科学的种植观念,例如在传统的农作物栽培中,对于种子的选择非常重视,但是对于栽培过程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样的做法显然缺乏科学的根据,种子的选择虽然重要,但是栽培过程中得管理也很重要,如果不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那么农作物的产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很大程度上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因此在研究高产栽培技术时,应该针对特定的地区进行,本文就以西北地区的土地为例,具体的研究高产栽培技术,由于西北地区的土地比较贫瘠,如果采用标准化的栽培技术,如对种子精挑细选等,很难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在这个地区进行栽培时,种子的选择是第一步,考虑到这一地区的土地比较干旱,而且缺乏很多农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因此在选择种子时,应该针对性的选择一些比较耐旱的品种,这样可以明显的改善缺水的情况,然后在栽培的过程中,应该对每个环节进行优化,最大程度的提高产量,如在施肥环节中,改变传统盲目施肥的做法,而是根据农作物生长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的观察来判断缺乏的元素,然后针对性的进行施肥,这样不但能够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种植的成本,对于浇水环节的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盲目浇水方式,对于水资源来说非常的浪费,如果通过沟灌和间歇水流等方式,就可以根据农作物生长的实际情况,对于缺水的地区,进行重点的灌溉,对于环境较差的地区,还可以采用薄膜覆盖技术等,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受到以往经济水平较低的限制,我国的农业水平较低,虽然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的经济体,但是从人均经济水平来看,我国的平均水平还是比较低,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使用非常少,相关的种植技术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也要落后很多,现在我国人民的温饱已经可以得到保证,但是要想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农业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保证,因此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如何提高我国的农作物产量进行了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相关的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从中得出了很多适合某一地区的高层栽培技术。

  [1] 姜东峰,徐兴武,孙洪亮.优质弱筋小麦高产栽培调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7(18):278

  研究性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传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学习相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对方案和建议进行分析、评价、改进。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循序渐进地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的训练任务[1]。作物栽培学课程是我国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域性、系统性。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物栽培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与教学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笔者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工作多年,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了许多体会,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区域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在教学方式上提倡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

  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最初为120学时,其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60学时,各个作物的教学方式均为“概述——生物学基础——栽培技术”三大模块,讲授内容特别是栽培技术部分基本雷同,导致学生厌学。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作物栽培学的学时数减为66学时,仅为过去的1/2强,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课讲授内容进行了重大变更。

  在理论课教学内容上从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出发,重点讲授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及环境调控的一般规律,概括讲授作物栽培的基本技术,另外还针对当前作物栽培中的研究热点,在教学中增加了精确栽培、滴灌技术和矮密早栽培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为避免作物间的雷同,在“各论”讲授中采用专题形式[2]。如棉花重点讲授四大栽培种、生育特性、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规律和矮密早膜栽培技术体系;玉米重点讲授玉米的栽培亚种、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以及吨粮田栽培技术。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突出重点问题,如作物器官建成、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等;作物与环境的互作关系;栽培技术在作物与环境关系中的调控作用。解决难点问题,如器官的同伸关系;栽培区域性强,栽培制度和方式复杂,栽培品种繁多,栽培知识量庞大,其共性理论难以归纳和掌握等。

  作物栽培学实践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基础型实验(实验课)——提高型实验(实习)两层次开设实验,增加开放性、自选性实验,实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设6个实验项目,力争做到少而精,如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与识别、作物幼穗或花芽分化、作物田间测产等。在实习教学中,将课堂搬到田间,进行作物全生育期考察。在每一届农学专业学生进行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时,设计了旨在探索棉花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大型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生产资料和设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具体实验操作,包括整地、播种、施肥期、施肥量以及具体管理措施则由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方案执行,最后各组进行产量和品质评比。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学生全方位熟悉和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生产上的主要栽培技术。

  “4321教学模式”是指4种教学形式(高新技术农业园区参观、课堂、实验室、科研训练),3种教学模块(理论课、实验课、实习)8868体育,2种研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1是指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4种教学形式是指课堂、实验室、科研训练、高新农业技术园区参观。借助于参观石河子市国家级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激发学生从事农业研究和农业生产的兴趣;借助于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理论知识;借助于实验室教学,训练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借助于SRP、毕业论文等研究形式,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

  3种教学模块是指理论课、实验课、实习。针对学生对农作物普遍缺乏共性和感性认识的实际,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注重作物栽培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逐步培养对农作物生产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为此将本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模块:一是系统的作物栽培理论传授(课堂教学);二是与作物栽培理论相关的实验教学(实验室教学);三是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教学实习)。

  2种研究是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更加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将其在作物高产机理与精准栽培、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使课程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如棉花“矮、密、早、膜栽培技术体系、滴灌技术、机采棉技术等8868体育。通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教学为科研奠定了知识基础,科研向教学注入智能活力”的双赢目标。

  1是指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和需水需肥的一般规律,生态环境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栽培措施调控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普适性技术,以提高学生从事作物研究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能力。

  所谓免耕栽培,是指不用犁耙整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长期也不使用农机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免耕栽培把农民从传统的犁田耕田、弯腰插秧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劳作方式的根本变革。

  免耕栽培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集生物、化学、机械和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于一体的重要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东明县通过不断创新机制,落实各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东明县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乡镇对免耕栽培技术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技术推广应用面积不大;二是大型农机具数量较少,农忙时节难以满足需求;三是免耕栽培技术不规范,秸秆处理不理想,下种不匀,缺苗断垄和病虫害发生严重;四是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老弱妇孺难以收拾秸秆,因此,秸秆还田技术仍待改进。

  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成功的前提。为更好地实施该项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东明县是产粮大县,小麦收获后接茬种植玉米大豆是一种主要种植模式。每年产生大量秸秆,秸秆焚烧严重,抓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实行秸秆还田,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意义重大。为此,县政府对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高度重视,成立了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领导小组,负责免耕栽培技术的组织、协调、管理。

  县农技推广中心成立免(少)耕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小组,负责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乡镇农业综合站站长为项目区乡镇技术负责人,县农技推广中心包乡镇农业技术指导员配合农技站长开展工作,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负责各村的示范推广。

  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人工将田间小麦秸秆撒开,覆盖地表,选用大型拖拉机作业,配套带有灭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种机播种,播幅2.2m,种3~4行玉米,行距55~60cm,去掉行间旋刀,以减少作业动力,降低油耗。每行留旋刀6片,玉米播种时行内浅旋耕,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开沟施肥、开沟播种、覆土、等,由于不动土层,播种时失墒少,玉米出苗快,并将秸秆直接还田,有效抑制田间杂草滋生,利于玉米田保湿保墒,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

  推广免耕栽培技术,关键环节是播种,重点是农业机械。要实行农机农艺相结合,学农机的技术人员要了解农艺,学农艺的要懂得农机,在生产中要互相学习,勇于创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要加大对机手的培训力度,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为做好免(少)耕栽培,利用了会议、电视、广播、现场会、发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培训,让农技人员、县乡村干部、农户了解和熟悉免(少)耕栽培的意义和技术措施。全县共召开免(少)耕栽培专题会议12次,发资料10万份,开现场会32场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并组织了观摩评比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为把免(少)耕栽培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县、乡农技人员在关键生育时期,深入到项目区,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开展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服务效率。

  试验示范是推广的前提和基础。在抓好免(少)耕栽培的同时,认真的组织了玉米免(少)耕栽培的小麦秸秆处理试验、夏玉米分期播种试验、不同量的小麦秸秆还田试验、大豆的免(少)耕栽培品种与播期试验等,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县农委和农机局分别在漆园办事处前王村、乐土镇杨桥村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片,各乡镇和农场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方,大豆免(少)耕栽培重点抓了王集一个示范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施肥、统一田管、统一机收。同时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强技术服务和物资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为推广免(少)耕栽培技术,东明县整合玉米振兴计划资金32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00万元,实行物化补贴。其中,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2700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统一供应尿素,面积2.4万hm2,统一采购大颗粒尿素运到乡镇所在地1635元/t,供应尿素375kg/hm2,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落实了技术措施,推动了项目顺利实施。

  免耕栽培实行秸秆还田后,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力,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和污染,减少翻耕环节,不动土层,土壤蒸发量小,失墒少,同时表土细碎,保墒性能好,有效养分含量高,播种后出苗快、苗齐、苗壮,利于高产。与全县平均产量相比,玉米免(少)耕栽培平均增产495kg/hm2,节本增效1410元/hm2;大豆免耕播种比翻耕播种增产180kg/hm2,节本增效1170元/hm2。

  小麦免耕栽培技术,就是在小麦播种及整个生育过程中,不进行大田耕整,直接在厢面播种施肥,播种后用稻草覆盖的一种省工、节本、培肥、保墒的新型简化栽培技术。

  免耕措施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三种:①覆盖耕作。其主要是在播种之前对土壤进行翻动,主要的耕作机具为深松机、平耙、圆盘耙、中耕机以及切茬机;采用药物或是中耕除草。②垄耕。该方法中除了施肥以外,从收获一直到播种都不对土壤进行翻动。种子播于垄台的种床上,采用圆盘开沟机、平耙、小犁或是清垄机进行开床;残茬留在垄间的表面,使用药物或是中耕进行除草,在中耕的过程中重新成垄。③不耕。即除了施肥以外,从收获一直到播种都不对土壤进行翻动。将种子播于窄种床上,使用清垄机、小犁、内向铲、圆盘开沟机或是施耕机进行开床。使用药物对杂草进行控制,非紧迫不采取中耕的方法进行除草。

  当前,我国的免耕栽培技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可以总结出以下四点优势:(1)有利于适期播栽。采取耕翻种植的方法,其在前茬收获之后,需要采取耕翻晒堡以及碎堂整地等工作,一共需要超过20天的工作日。在农忙时,农活集中、季节紧,采取耕翻栽培的方法极易导致播栽(种)季节的延误。而使用免耕栽培技术之后,通常可以将播栽(种)期提早5~7天,确保大面积稻麦油作物能够适期种植。(2)促进壮苗早发。免耕麦田表层土壤的墒情比较好,肥力较高,播种十分均匀,覆土的深浅一致,避免天早时的出苗不齐或是连雨时的烂耕烂种,有助于争取早苗以及提高齐苗率;采取免(少)耕法进行种稻,有助于早育小苗的移栽,防止深栽导致僵苗的现象,有利于强个体、壮群体,争取多粟、多穗以及大穗。(3)节省农本。免耕栽培技术具有轻简省工、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农本的优点。免耕麦平均每667m2能够节省人工约3个,减少农本25%左右;早直播稻能够节约用水约30%,免去了耕翻、泡田以及平整的作业,每667m2能够节省育秧、栽秧的工时农本费约100多元8868体育,并且改变栽秧时“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样的传统生产方式。(4)有利于增产增收。稻茬(少)免耕种麦具有效率高、保墒好的优点,与常规的耕翻种麦相比,能够增产1~1.5成;板茬免耕油菜具有早播早栽、早发冬壮以及冻害轻的优点,春季苗势转化十分快,结角层的结构合理,有利于高产。

  我国一些地区因受到财政资金的影响,虽然新技术得到引用,但是缺乏后续力量,使得全面发展受到阻碍。导致该原因是由于政府资金供给不足。技术会停留于现地,得不到更新,难于获得发展。

  与传统农耕技术不同,人们对于免耕培植技术的认识不足,对于免耕栽培技术的原理、实际操作等均缺少充分的了解,很多农民未具备专业知识,没有从技术角度去考虑存在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免耕培植技术的推广。

  当前,我国的免耕栽培技术的应用还是较为广泛的,但是由于其本身的技术水平较低,导致该技术使用之后容易出现一些后续问题。例如:在使用免耕栽培技术后,农田草害难度大,还会出现秸秆腐烂等情况。而且难以充分运用有机肥料,多数肥料于表层上分布,损耗流失等现象会经常出现。

  要集中项目资金,切实加强管理,建立专门账户,确保专款专用,确保资金足额到位。切不可将项目经费与日常工作经费混为一谈,切不可擅自挪用项目资金,切不可随意改变资金用途,要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安全。同时,要进一步加大重大技术项目化、政策化的工作力度与创新,不断扩大免耕栽培技术专项资金规模。

  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免耕栽培技术具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其为一项农业种植新技术。所以,地方政府应在各个方面加强宣传力度,在与广大农民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做好技术指导,让农民们积极采取免耕栽培技术,让他们认识到种植作业中应用免耕栽培技术的优势。

  4.3选择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免耕和轮耕结合。推广应用免耕、少耕和深松、犁耙、翻耕、旋耕相互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度。实行“三三轮耕制”,即在免耕栽培的地区每年进行深松或是耕翻1/3,3年则轮耕一遍,或是因地制宜地推广免耕之后,隔3~5年采取翻耕、隔茬深松等免耕、轮耕结合的耕作方式。(2)免耕和覆盖结合。遵循“少动土、少、多覆盖”原则,在免耕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绿色植被覆盖以及不同组合的多元覆盖方法,实现农田的免耕以及周年覆盖,从而实现“适度湿润”与“适度粗糙”的土壤状态,有效地提高免耕技术的应用效果。(3)农机和农艺结合。采取免耕整地、免耕育苗、免耕直播、免耕套种、免耕移栽以及秸秆还田等机械化作业技术和精量播种、培育壮苗、化学调控、节水灌溉、平衡施肥、病虫防治以及防灾减灾等高产高效相结合的方法,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种植规模以及农田的作业效率,实现免耕栽培技术的标准化。(4)良种和良法结合。在品种上使用抗倒性较强的优良品种,综合考虑产量与品质;在技术上,以免耕整地、育苗、直播、套种以及移栽为主,达到良种、良法的有效结合。此外,加强免耕栽培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无害化综合防治等技术与除草剂、壮秧剂、腐烂剂等物化技术的结合,提高技术科技含量。

  为了让人们看到新技术的优势所在,可以建立农业试验田,采用新技术来试验种植。为更好推广新技术在整体地区应用,可通过建立良法、良种、良田等措施,使示范田更快地在农村得到普及。

  20*年*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98.8万亩。其中,水稻是我市播种面积最大的种植业,也是我市第一大粮食作物,负有确保全市粮食供应安全的重任。蔬菜是我市农业产值最高的种植业,是发展最快,农民受益最多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亮点。近年来,我市农作物育种技术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如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单产已突破834千克。目前,我市已选育出10个杂交粳稻品种,早籼稻及晚粳稻新品种2个;选育出瓜菜新品种15个;选育出杂交抗虫棉新品种1个。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重大战略任务。在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竞争等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我市主要农作物种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育成品种市场竞争力不高。生态适应区域范围太小,大量出口创汇蔬菜良种依赖进口,育种缺乏优质专用型种质资源;二是育种手段仍以常规为主,高技术育种技术急需建立,一些关键育种技术有待突破;三是种子产业化水平低,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种业企业。因此,充分发挥我市主要农作物育种的优势,提升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和育种水平,通过实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重大科技专项,有效地保持和发挥我市在水稻、瓜菜、棉花育种领域国内先进地位,对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民增产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推进我市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自主创新为核心,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品种和品质,提高效益、安全为中心,以实施本专项的重大攻关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抓手,通过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有机融合,选育优质高效品种,结合新品种繁育、中试(示范)、推广,进一步增强水稻、瓜菜等主要农作物产业的创新能力。为*乃至全国的粮食、瓜菜等农产品的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全面提升我国水稻、瓜菜等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我市种植业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跨跃发展。

  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市水稻、瓜菜、棉花等品种培育持续创新能力。通过攻关,使我市的籼粳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常规水稻品种和瓜菜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获得1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和发明专利;培育优质、安全、广适应性新品种8-10个,其中具有重大推广前景的品种5个,获得新品种保护3个;组织实施重大成果转化项目3-5个;建立一批规模化的种子生产基地,新品种累计推广500万亩以上。

  籼稻、粳稻、糯稻种质资源收集,构建核心种质,有利功能基因的挖掘;理想株型及强光合生理功能晚稻、早稻、常规稻新品种定向培育技术;优质、安全亚种间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技术;水稻褐稻虱、条纹叶枯病抗性资源的创制及利用技术;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选育和利用技术;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芥菜类、瓜类、豆类、茄果类、草莓等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分子评价技术;核心种质资源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重要性状功能基因克隆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和定向杂交育种技术;功能型与加工专用型新品种选育技术;特异种质材料的创建与雄性不育系的开发利用技术;瓜菜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育种技术;高亲和性瓜类嫁接砧木种质资源的创制技术;草莓杂交育种技术;优质鲜食、加工草莓品种选育。

  棉花种质资源收集和鉴定评价与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选育技术;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聚合育种技术、杂交和系统选育技术;抗黄萎病、抗棉铃虫筛选鉴定技术;抗枯萎病、黄萎病、立枯病、棉铃虫、棉蚜、抗干旱、盐碱及除草剂、提高棉纤维长度、强度及改善纤维柔性、细度等定向基因转化技术;三系杂交棉育种技术。

  水稻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技术;超级稻环保型栽培技术;水稻节本增效轻简精准栽培技术;抗(耐)逆境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水稻持续高产、超高产理论与栽培模式;水稻两熟或多熟制持续生产关键技术;适宜机械化制种技术;确保种子纯度的繁种技术。

  瓜菜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精准栽培技术;主要病害预防与控制技术;瓜菜专用育苗基质和土壤连作障碍克服技术;主要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利用雄性不育系高效杂交制种技术;创汇蔬菜良种配套栽培技术;瓜菜及砧木高效省本制繁种技术;草莓标准化栽培技术。

  重点推广籼粳亚种间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甬优6号、甬优9号等;推广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实施新育成品种生态适应性鉴定及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力争有一批新品种通过国家、省、市的审定;优质稻谷加工与大米配色技术。

  重点推广早籼新品种甬籼69;推广优质、安全晚粳稻新品种宁03-88,宁04-81等品种;重点推广省本高效的单季直播、机械插秧等技术;育成新品系参加省、市各级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育成能作主栽的新品种。

  重点推广已育成的芥菜类、瓠瓜、甜瓜、豆类、茄果类等功能型、加工型新品种;瓜菜产后加工、保鲜与贮运技术;新育成品种在省内外作生态适应性试验示范。

  重点推广抗虫杂交棉新品种慈杂1号在浙江棉区及长江流域等适棉区种植;研究慈杂1号主要栽培因子肥料与密度构建的主要技术指标,完成高产优质低耗的配套栽培技术;选育的慈杂5号和慈杂6号参加浙江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力争育成我省主栽品种。

  重点推广已育成的刀豆、榨菜、加工甘蓝等新品种及其配套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创汇蔬菜品种高效制种技术;新型生物农药、性诱剂推广等。

  重点推广日本引进的新品种“红颊”和自主选育的新品种“凤冠”;建立良种繁育资源圃;试验示范遮荫避雨育苗技术和示范推广专用育苗地育苗技术;示范推广土壤杀菌、草莓专用有机肥、微滴灌灌溉、蜜蜂放养、温湿度调控等多样化增效技术。

  水稻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性病虫预测与控制技术试验与示范;制定水稻节本增效轻简精准栽培技术规程;抗(耐)逆境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试验与示范;水稻持续高产、超高产理论与栽培模式试验与示范;水稻两熟或多熟制持续生产关键技术试验与示范。

  瓜菜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精准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瓜菜专用育苗基质和土壤连作障碍克服技术试验与示范;主要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开发与示范;创汇蔬菜国产化良种高效制种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创制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新材料;选育广适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种子标准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制定超级稻种子生产技术标准;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稻谷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制定超级杂交水稻稻谷生产技术标准;研究和建立超级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的经营体制。

  育成适宜于长江中下游不同生态稻区不同栽培季节种植的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3-5个,在省级以上区试中比对照增产15%以上,单季百亩方均产超800千克,连晚百亩方均产超700千克,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3级以上标准,抗1-2种主要病虫害,对穗期高温和低温的耐性达到常规稻水平,最适宜种植区域由目前的两个纬度带扩大到4个纬度带。育成组合的应用面积由目前的100万亩发展到200万亩;育成不同遗传组份、不同形态类型和不同生态类型的水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各3~4个;力争在不同遗传组份的早、中稻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选育上有重大突破。

  研究内容:单季晚粳(糯)稻新品种选育;双季晚粳稻新品种选育;特早熟晚粳稻新品种选育;早籼专用稻新品种选育;功能型晚粳(糯)稻新品种选育;安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集成;各种特异性状种质资源创制。

  育成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2~3个,新品种要求比同类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或较抗稻瘟病(3~5级)、白叶枯病和褐稻虱(5级),稻米品质达到部颁优质稻米标准3~4级;新品种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托)审定;总结制定一套与新品种相配套的安全、高效的高产栽培技术。建立早晚稻新品种百亩示范基地3-5个,年推广面积5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150万亩。

  甜瓜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创新;采用杂交育种和优势育种手段,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系列优质甜瓜新组合;采用杂交育种和优势育种手段选育西瓜、甜瓜和黄瓜专用嫁接砧木品种;进行整枝、嫁接、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等配套高效生态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制定甜瓜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研究甜瓜及砧木高效制种技术,提高种子产量及质量;草莓加工、鲜食专用品种杂交选育技术研究;对现有品种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攻关;选育的新品种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研究。

  收集甜瓜种质资源100份,并建立甜瓜种质资源圃1个;育成优质甜瓜新组合2-3个;网纹甜瓜品种要求座果容易,平均单果重1-1.5千克,网纹美观,中心糖度15%,较抗白粉病;洋香瓜选育生长前期较耐高温强光照后期耐低温的秋季专用品种;薄皮甜瓜较*海东青增产12%以上。

  选育瓜类专用嫁接砧木品种1-2个;要求耐重茬,对枯萎病等主要土传病害的防效达到90%以上,嫁接后不影响品质;新品种申请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总结配套高效生态关键栽培技术措施,制订一套甜瓜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建立新组合推广示范及高效生态栽培技术示范基地3个,累计推广示范面积3000亩。

  选育鲜食草莓新组合1-2个,要求育苗和大田栽培容易,果实圆锥形,色泽鲜红,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以上;果皮不易破损,较耐贮运;果实大,平均单果重15克以上,产量较当前主栽品种“丰香”高10%以上;在长期低温条件下连续结果性强,畸形果少;较抗(耐)炭疽病、白粉病等主要病害;总结出一套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收集研究小松菜、高菜和其他叶用芥菜、刀豆等种质资源;利用航天育种、杂交育种等手段,选育系列适宜加工的小松菜、高菜和刀豆新品种;制定小松菜、高菜和刀豆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分析小松菜、高菜和刀豆等蔬菜品种中主要营养成分,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对其营养成分和商品性状的影响;探索降低腌制高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并制定加工操作规程和技术质量标准;研究小松菜、高菜和刀豆等高效制种技术,提高种子产量及质量;建立技术示范基地,进行良种推广应用。

  育成能替代进口品种的小松菜、高菜、刀豆等加工蔬菜品种3-4个;制定小松菜、高菜和刀豆等无公害栽培技术操作规程;试验总结出小松菜、高菜和刀豆等蔬菜品种高效制种技术;建立良种生产基地1个,面积为200亩以上,年提供蔬菜良种1万千克以上;建立创汇蔬菜示范基地2个,累计推广良种与配套技术5000亩次。

  从国内外引进鉴定、评价芥菜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毒病的田间自然鉴定,为培育优质、抗病、丰产的芥菜新品种筛选抗源;创建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变异材料,以榨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不育源,通过变种间杂交和回交的方法,转育叶用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创造新的雄性不育材料,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航天育种、化学诱变等手段创造及筛选变异材料;采用杂交育种和优势育种手段,选育系列芥菜品种,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制繁种技术研究和繁种基地的建立,种子销售网络、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芥菜新品种(组合)无公害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收集加工型芥菜(榨菜、雪菜)种质资源150份,建立芥菜种质资源圃1个;筛选获得抗病毒病的芥菜(榨菜、雪菜)材料2-3份;育成优质、高产、抗病、适宜加工的芥菜新组合3-4个;制定芥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综合防治病毒病措施及降低腌制芥菜亚硝酸盐含量的技术体系;建立新组合推广示范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基地2个,累计推广面积3000亩次。

  搜集脆瓜、菜瓜、葫芦、黑油茼、矮抗青、茄子、豇豆等地方种质资源,鉴定其生物学特征特性,通过提纯复壮,保存种质资源;采用杂交育种和回交转育等手段,创造特异种质材料,选育新品种;研究适合*地区高效、生态、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和高效制种技术。

  搜集、鉴定与纯合脆瓜、菜瓜、葫芦、黑油茼、茄子、豇豆等地方品种20个;创制高抗白粉病种质脆瓜及耐高温茄子材料各1份;选育脆瓜、菜瓜、黑油茼青菜、茄子、豇豆等新品种6个;总结制订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规程和高产高效制种技术;累计推广地方特色蔬菜新品种1万亩次。

  适宜我市设施栽培的专用甜瓜、黄瓜新品种选育;专用茄果类蔬菜新品种选育;研究优良新品种设施栽培专用育苗基质、栽培季节、肥水管理、温光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土壤连作障碍克服措施;设施专用蔬菜新品种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

  育成设施栽培专用甜瓜、黄瓜新组合各1个,要求甜瓜耐低温弱光性好,早春坐果率高,中心糖度达15%以上,较抗蔓枯病、白粉病等主要病害;育成设施专用番茄、茄子、甜(辣)椒新品种各1个,要求番茄果实圆形,皮色鲜红,单果重15g左右,糖度8~9度,品质好,较耐贮运,甜(辣)椒果型大,单果重120g左右,果肉厚7~8mm,产量较当前主栽品种“中椒1号”提高8%以上。

  征集不同生态类型的棉花种质资源及亲本提纯;选育不同特色的杂交棉花新组合;创制大桃型及优质型棉花新种质;继续进行棉花抗虫育种;研究制定抗虫杂交棉花高产优质低耗的模式栽培技术;研究抗虫杂交棉人工制种技术标准。

  通过抗虫转基因安全性评估1份;育成适宜于浙江棉区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棉区种植的棉花新品系1~2个,要求产量比对照杂交棉湘杂棉2号增产10~15%,棉花品质的主要性状比强度达到30cN/tex、纤维长度达到30mm,马克隆值达到国标;育成不同类型的棉花新品系2-3个参加省级或省级以上区域试验;力争杂交棉花品种在优质、大桃和高产类型上有所重大突破。

  为加速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创新体系建设,创建“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蔬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海南水稻、蔬菜育种基地等一批育种与良种繁育基地。

  建设*市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主要开展水稻、蔬菜、瓜果等种质资源的调查、引进、搜集、鉴定、评价、长期保存及DNA指纹图谱研究8868体育。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为我市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等服务。

  建设*蔬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地方瓜菜种质资源搜集、鉴定、利用等;选育优质、高产蔬菜新品种及高效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瓜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瓜菜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瓜菜产后商品处理及加工技术研究应用。

  整合我市在杂交粳稻育种方面的优势资源,着力建设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心开展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新材料的创制,研究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选育广适应性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

  由市科技局和市农业局、市农科院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和相关种业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咨询委员会,负责专项总体方案及实施计划的制订,对专项实施的项目组织评审、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监督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跟踪管理及绩效考核。项目采用课题负责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的方式,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水稻、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主导作用,着力加大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专项的资金投入。市科技经费以及其它各类支农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农业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涉及本专项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成果转化资金、浙江省科技厅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资金的支持。今后五年,在提高杂交水稻种子经营能力的同时,提取一定的经费反哺科研工作,同时,设立种业发展风险基金,每年从杂交水稻种子经营收入中每公斤提取0.2元,瓜菜种子销售利润中的10%作为风险基金,提高本专项实施的风险抵御能力。

  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在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与农业经济产出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棉花栽培技术的改良与优化对提高其产量与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情况下,要进一步提高棉花的产量,使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群体日益增长的需求,就必须从技术层面上进行创新,及时发现种植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推动棉花生产的关键环节所在。

  在科技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种植方式不断发生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正逐渐被技术改造生产所取代。简单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行业变化,而新技术的应用则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这种情况下,棉花栽培工作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也需要更多专业技术型人才参与到日常生产过程中。然而,国内高校在这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专业设置上尚未涉及棉花栽培技术培训,这使得棉花栽培工作很难获得高素质知识型人才。另外,由于很多人对农业生产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前,认为应该通过学习来脱离农业,只有进入城市发展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情况下,长期专门从事棉花栽培的人员数量较低,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与市场要求。

  科技农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棉花种植领域,想进一步提高棉花的品质与产量,除了需要专业人才的指导,还需要资金与基础设施方面的扶持。当前情况下,地方政府对棉花企业及私人棉农的重视程度不够,较少将资金投入栽培和种植环节,导致该产业始终处于资金缺乏状态,无法扩大生产范围。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棉花种植者很难通过单纯的棉花种植来获得稳定的资金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他们的种植热情,甚至导致了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

  作为世界最大的棉花种植与生产国,我国每年都会对外进行棉花出口,因此,国际棉花市场的消费行情将对国内棉花栽培种植产生直接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一定限制。鉴于人民币的贬值与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国内的棉花市场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另外,作为原材料出口的棉花所蕴含的经济附加值较小,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这使得棉花的出口价格及市场对棉花的需求量都很不稳定。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也削弱了农民创新棉花栽培技术的欲望。

  首先,棉花产量与整体质量的提高对促进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创新对行业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重视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棉花栽培行业的良性发展,保证行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家质检的经济联系与贸易出口变得更加频繁,此时,为了保护本国出口产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外国产品倾销给当地市场造成的影响,应通过创新技术和行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来实现对国内相关行业的保护。创新棉花栽培技术,提高棉花产量与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棉花作物的产量,使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另外,大力发展棉花栽培技术还能够促进我国棉花产业的产业升级,带动农业的技术化发展。其次,栽培技术创新是我国棉花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新技术农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很多从事棉花生产的企业都开始了内部管理方法的改革与栽植技术的提升。落后的棉花栽培技术会对行业发展起到遏制作用,并影响这一行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在棉花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国从事相关生产加工及贸易销售的企业都开始改革自身管理机制,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及种植技术来提高其在行业当中的竞争力。

  棉花栽培技术无土化发展不仅是棉花种植水平的直观体现,同时也是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由于该技术对人员的专业能力及操作水平都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不断深化对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以提高棉花的整体产量与质量为目标,逐渐提高我国高质量棉花的产量。另外,还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型人才,由他们指导农民开展无土栽培,从而规避栽培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良无土栽培中所使用的营养液成分,进一步提高棉花种植的水平。

  适宜的温度、土壤与气候条件能提高棉花的产量,保证棉花的产出质量。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由于棉花对种植环境、光照及温度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且容易发生病虫害等现象,对农民的种植活动与经济收入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在栽培前选择优良的棉花品种,选择比较优质的品种进行培育,进而从根源上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使其对多数病虫害产生免疫力。在棉花栽培技术的培养和提升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优良品种进行选中杂交,从培育品种中选择一些优质的品种进行二次培育,以此来优化棉花的纤维品质,保证棉花综合质量的提升。

  地膜栽培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棉花种植的成本,为棉花生产创造更好生长的条件。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进行棉花种植,但自然条件的限制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种植成本存在较大差异,种植难度也有所不同。在棉花苗的培育过程中,地膜技术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幼苗成活率过低的问题,提高其成活率与种植品质,提高棉花产业的经济效益。

  新形势下,应继续努力提高棉花栽培技术,大力促进行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村经济的进步,提高棉花种植者的经济效益。

  [1]陈刚.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探讨[J].山西农经,2014(05):111-112.

  免耕栽培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集生物、化学、机械和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于一体的重要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曹县通过不断创新机制,落实各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曹县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少农民对免耕技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怕担风险,怕示范失败,不敢带头示范种植。有的农民认为种田效益较差,打工挣钱更加容易,对农业生产和新技术不够重视[1],增加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目前,农村劳动力以老人、妇女为主,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农民当年从免耕栽培中看到好处,得到实惠,技术要领也已经掌握,但第2年仍要农技人员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否则宁愿采用传统精耕细作的办法。农民素质较低,市场意识差,制约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使许多科技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因免耕栽培技术受田块和播种时气候影响较大,应选择排灌便利、土壤条件较好的田块进行。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因田块不能集中连片,不能速灌速排,导致免耕技术措施跟不上,免耕前期易出现缺苗或草害现象,有些农民便产生疑惑,造成免耕效益不明显,影响示范推广。示范推广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受自身经费限制,极大限制了基层干部从事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免耕技术推广力度明显削弱,造成上面热心、全力推广,下面无心、无力将工作落到实处的被动局面。

  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成功的前提。为更好地实施该项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曹县是产粮大县,小麦收获后接茬种植玉米大豆是一种主要种植模式。每年产生大量秸秆,秸秆焚烧严重,抓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实行秸秆还田,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意义重大。为此,县政府对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高度重视,成立了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领导小组,负责免耕栽培技术的组织、协调、管理。

  实践证明,示范是加快新技术推广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试验示范田、项目基地、召开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把示范田办成技术指导推广的阵地、农民科学种田的课堂。在示范推广基地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农民的积极性、适宜田块和交通,以便技术指导和农民学习观摩。示范规模不求大,但点要多、面要广、质量要高,便于农民看有示范,学有榜样,达到办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目的。

  以项目实施为平台,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为免耕技术推广获得成功提供重要保证。在免耕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把科技入户、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进行整合,加大补贴力度,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项目质量标准。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其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模式,使农业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将优良品种、适时播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综防等关键技术综合推广,形成适用不同作物、不同模式的免耕栽培技术体系。因地制宜抓好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施肥等对比试验示范,不断总结经验,摸索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最后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推进免耕技术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让免耕栽培技术惠及更多的农民。

  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人工将田间小麦秸秆撒开,覆盖地表,选用大型拖拉机作业,配套带有灭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种机播种,播幅2.2m,种3~4行玉米,行距55~60cm,去掉行间旋刀,以减少作业动力,降低油耗。每行留旋刀6片,玉米播种时行内浅旋耕,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开沟施肥、开沟播种、覆土、

  等,由于不动土层,播种时失墒少,玉米出苗快,并将秸秆直接还田,有效抑制田间杂草滋生,利于玉米田保湿保墒,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

  试验示范是推广的前提和基础。在抓好免(少)耕栽培的同时,认真的组织了玉米免(少)耕栽培的小麦秸秆处理试验、夏玉米分期播种试验、不同量的小麦秸秆还田试验、大豆的免(少)耕栽培品种与播期试验等,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各乡镇和农场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方,大豆免(少)耕栽培重点抓了王集一个示范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施肥、统一田管、统一机收。同时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强技术服务和物资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为推广免(少)耕栽培技术,曹县整合玉米振兴计划资金32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00万元,实行物化补贴。其中,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2700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统一供应尿素,面积2.4万hm2,统一采购大颗粒尿素运到乡镇所在地1635元/t,供应尿素375kg/hm2,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落实了技术措施,推动了项目顺利实施。

  推广免耕栽培技术,关键环节是播种,重点是农业机械。要实行农机农艺相结合,学农机的技术人员要了解农艺,学农艺的要懂得农机,在生产中要互相学习,勇于创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要加大对机手的培训力度,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为做好免(少)耕栽培,利用了会议、电视、广播、现场会、发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培训,让农技人员、县乡村干部、农户了解和熟悉免(少)耕栽培的意义和技术措施。全县共召开免(少)耕栽培专题会议12次,发资料10万份,开现场会32场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并组织了观摩评比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为把免(少)耕栽培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县、乡农技人员在关键生育时期,深入到项目区,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开展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服务效率。

  免耕栽培实行秸秆还田后,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力,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和污染,减少翻耕环节,不动土层,土壤蒸发量小,失墒少,同时表土细碎,保墒性能好,有效养分含量高,播种后出苗快、苗齐、苗壮,利于高产。与全县平均产量相比,玉米免(少)耕栽培平均增产495kg/hm2,节本增效1 410元/hm2;大豆免耕播种比翻耕播种增产180kg/hm2,节本增效1170元/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