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0898-08980898

上一张 下一张

联系beat365

全国服务热线:
National Service
Hotline:

0898-08980898

  • 手机:15288688868
  • 电话:0898-08980898
  • 邮箱:hainanrunheng@beat365.com
  •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beat365体育中心

产品展示

当前位置: beat365 > 产品展示

第8868体育二节 栽培

发布时间:2024-05-17 08:17:03 点击量:

  8868体育在漫长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安康地区农民积累了丰富的农作物栽培经验。建国以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在总结群众经验基础上,引进、研究、试验、示范、推广了一系列栽培新技术,经历了由撒播、点播到条播,由自然留苗稀植到合理密植,由直播到育苗移栽等规范化栽培的发展过程。

  传统种植方式是:平川地和缓坡地宽行点播,山坡地“刀耕火种一把撒”,白籽直播。建国后,始有新的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一)坑种 1973年汉阴县药王公社中坪大队率先在坡地挖坑种玉米,坑外种大豆,面积500亩,平均亩产175公斤,是一般种植亩产的3倍多。这种局部改良土壤,集中使用水肥的抗旱丰产技术随即在全区推广。坑一般长0.67米,宽0.50米,深0.33~0.40米,行距0.60米,坑距0.33米,每亩约600个。冬季挖坑最好8868体育,表土拌农家肥填入坑内,翌年春季墒好时再用疏松泥土覆盖7~10厘米厚以保墒。每坑种3~4株,每亩1800~2400株,坑外种豆类作物。

  (二)牛犁条田 1973年省农科院安康蹲点组在白河县大双公社高潮大队试验推广,一般增产30%左右。方法是:在坡地上按条带宽窄自上而下水平畜犁,耕深0.27~0.33米,自成条沟状。条田宽窄视套种作物而定。一行玉米套一行大豆的条田宽0.67~0.83米,两行玉米套两行大豆的宽1.2~1.5米,一行玉米套四行红苕的宽1.9~2.2米,两行玉米套四行红苕的宽2.2~2.8米。

  (三)育苗移栽 1973~1974年从汉中地区洋县张赵大队引进推广。一般在苗床育苗,苗龄20天左右即可移栽大田。育苗方法除直接点种外,还有两种:一是玉米秆育苗法,将玉米秆切成4厘米长的短节,水煮3小时,捞出趁热将一粒玉米种坯尖向下塞进秆心,再按3.3厘米见方排入苗床,复土。二是玉米芯育苗法,将玉米芯于上年冬放入粪池内浸泡,次年5月初捞出,切成3.3厘米长的短节,每节中心按入一粒玉米种,然后挨个排入苗床复土。另有用地边密播供苗和中茬玉米间苗移栽晚茬的。移栽方法是,按玉米叶长势与日照方位形成一定角度,定向移栽,既保证密度,又通风透光。

  (四)抗旱播种 70年代推广,主要有催芽播种、担水点种、水粪点种、“三湿”(种子湿、种沟湿、肥料湿)播种、深沟浅播(用犁冲沟,种子深播浅埋)、打孔播种(用木桩打孔7~10厘米深,孔内浇水,再放种子于孔内)等方法。

  (五)露地玉米营养钵矮化育苗移栽 低山丘陵地区,在营养土团内放进玉米种,一团一苗,异地集中育苗。适时移栽大田,达到提早生育期、抗旱高产的目的。1982年试验成功,次年推广2.5万亩。1984年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主持研制出营养钵器具,提高了营养土团制作效率。1987年全区推广面积10.4万亩,1988年19.4万亩,1989年31.9万亩,三年累计增产玉米0.5亿公斤。

  (六)玉米拱膜营养钵育苗移栽 海拔800~1200米中高山区用营养土制成营养钵,置放在浅坑内,上覆塑料薄膜进行育苗,提早育苗期,提前移栽大田。1987年试验成功,1988年示范推广1.45万亩,增产率80.7%,1989年推广10.12万亩,成为中高山区玉米增产的主要途径。

  (七)玉米地膜覆盖栽培 是中高山区防御秋季阴雨低温而导致玉米“秋封”的有效措施,1986年省农牧厅在安康地区召开的陕南中高山地区粮食生产座谈会上确定为大面积推广的“温饱工程”。当年在平利、镇坪两县示范种植371.1亩,亩均增产180公斤。1987年推广4.5万亩,1988年因地膜奇缺,价格暴涨,投资过大,仅推广2.66万亩,1989年下降为1.54万亩。

  露地玉米营养钵矮化育苗移栽、玉米拱膜营养钵育苗移栽和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总称为“玉米三项技术”,是安康地区玉米丰产栽培的主要技术。1989年“玉米三项技术”栽培面积43.54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20.63%。

  水稻是安康地区高产稳产作物,传统栽培方式粗放,建国后进行了一系列改进。

  (一)育秧 传统方式是先把秧母田犁细耙平,用“土飞机”或脚开(踩)几条便于撒种、除草、追肥的13~16厘米深的畦沟,把田开成宽1.33米左右的几个厢,将泡好的谷种拌泥浆撒种,每亩撒种100公斤左右。育出的秧苗密集如毡,细如牛毛,称为“一块毡”、“牛毛秧”,移栽大田后分蘖慢。60年代在做好的秧厢面上铺一层细牛粪,稀匀撒种,再盖一层草木灰,湿润灌水,以保湿、壮秧,防烂秧,称为“铺盖秧”。后又在“铺盖秧”基础上覆盖塑料薄膜,缩短育秧期,称薄膜育秧。1964年海拔1400米的宁陕县旬阳坝采用此法育秧,加上良种和其他技术配合,亩产首次达193.5公斤。1966年全区在85个试验点示范,70年代初期川道区普遍应用。同时推广秧苗带土移栽,用场地作秧床,床面糊泥厚3.3厘米左右,上面撒种,要求“泥不见天,谷不重叠”,旱育旱管,半月后带土移栽于水田。后又改秧床为水田,每亩撒种250~500公斤,旱育水管,20天后带土移栽。70年代中期普遍采用通气秧田育秧,方法是秧田旱整,畦面细土,畦下土疙瘩通气透风。放水后撒种,每亩75公斤左右,再覆盖细牛粪或草木灰,保持畦面湿润。80年代初期,针对杂交稻生长期长的特点,从四川省引进多蘖壮秧技术的“两段育秧”法:第一段先在建好的温室内催芽并育成小苗,第二段在7天后于晴天将小苗按5×5厘米的密度寄插在整理好的秧母田,要求根沾泥,谷见天,苗不倒,湿润管理。此法育苗期短,苗壮,不烂秧,成为水稻育秧的主要方式。1983年示范推广1572亩,1986年发展到3.52万亩,1988年全区建温室715座,插秧面积7.86万亩,1989年发展到17.98万亩,约占当年水稻面积的40%。

  (二)插秧,亦称栽秧 先把水田通过犁、耖、耙等作业,达到犁深、肥足、土烂、草净、田平的要求。“立夏”前后栽早茬秧,“小满”开始栽晚茬秧,“夏至”后不插秧。插秧要插浅、插匀、插稳、插端,不插“拳头秧”和“窝根秧”。有的为了使晚茬秧早分蘖,先把秧苗寄栽在早茬田20天左右,间苗移栽晚茬田,叫寄栽秧。高杆稻品种传统栽法宽门大行,“大行尺八,小行过鸭”,每亩仅插7000~8000蔸,每蔸4~6株苗,产量不高。1964年安康地区农业科技研究所千工乡样板田工作组试验并推广水稻密植,亩插1.2万蔸,比传统栽法增产8.3%,1965年普遍推广。1966年试种矮杆稻,亩插2.5万多蔸,每蔸6~8株苗,并推广带尺拉绳定行插秧。1976年引入杂交稻,80年代大面积推广,亩插1.2万多蔸,每蔸一二株苗。1988年平利县中高山区引进并示范推广水稻垄作栽培,把冷浸田或泡冬田人工垒成面宽23厘米,沟深20厘米的垄,两段育秧的杂交稻秧苗插在垄的两边,每亩1.9万蔸,保持垄沟湿润,比平作每亩增产15%。同年,地区从汉中引入杂交稻“三两大”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用两段育秧的多蘖壮苗,以每穴双苗寄插于秧母田45天左右,再大行大蔸移栽大田,行距30厘米,穴距13厘米左右,每蔸双株,早茬田保持每亩基本苗3.4万~4万株,迟茬田3.4万~4.2万株。

  (三)田管 大田栽秧8天后薅头道秧,此后结合除草、清稗和追肥再薅秧一二次。水的排灌有“前浅、中晒、后湿”和“想秧发蘖蓄浅水,控制分蕖灌深水,追肥拔草花花水”的经验。晒田要“时到不等苗”和“苗到不等时”,尔后保持田面湿润即可,直到水稻成熟。

  传统方法是:中高山区采用撒播,低丘川道区采用点播。建国后低丘川道区改点播为条播。

  (一)条播和密窝点播 1957年在川道水田推广窄幅条播(播幅10厘米,行距17厘米),丘陵区推广开沟溜籽,山区实行密窝点播,窝距27~33厘米,每亩用种5公斤左右。70年代川道水田实行宽幅条播(播幅20厘米,行距13厘米)8868体育,每亩用种由6公斤增加到8~10公斤。汉阴县平梁区农技站试验成功并推广的牛犁开沟条播,播幅33厘米,行距17厘米,每亩增产20%左右。

  (二)小畦匀播 种小麦的稻田或潮湿地,在水稻扬花时就开沟排水,收割后及时耕耙,开成宽1米左右的厢畦,开好厢沟、腰沟和围沟,以利排水。畦面平整后均匀撒种,上覆细干粪。这是60年代推广的小麦栽培技术,延用至今。

  (三)育苗移栽 1973年安康县大同公社从外地引进此项技术。方法是,集中育苗,苗龄45天左右移栽,每亩45万株左右。该社当年移栽13亩,1975年移栽230亩,亩均增产30%左右。由于麦苗生长期缩短,成熟期提前,晚茬麦增产效果显著,后在全区推广。

  (四)间套玉米 70年代中期推广。有3米带、2米带和1米带三种,3~6行小麦套1~3行玉米。全区常年间套面积30万~50万亩,1982年高达8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4%。

  (五)田间管理 撒播不锄草,点播和条播锄草一二次。有灌溉条件的,视墒情苗情,结合追肥进行冬灌和春灌,并总结出“冬灌元月里,追肥三叶期”的田管经验8868体育。

  (一)育苗 传统方法是种薯直播(俗称懒苕)和育“地秧子”。1959年专署农林局引进推广河南省的“火炕育苗”,即温床育苗。苗床池底部建有加温火道,中部有蓄温池,火道上铺竹条树枝,再垫秸秆和牛粪,排种后加盖茅草或塑料薄膜保温,以不烫手为宜,10天左右出苗。1978年县蒿坪区引进苕蔓越冬栽种法,是利用“火坑育苗”把带尖长22厘米左右并有3片大叶的苕蔓,直栽于苗床越冬,次年分批剪苗栽植苕地,亩均增产10%以上。

  (二)栽植 “满天星”窝栽是传统栽植法。60年代开始的垄作窝栽法被作为丰产经验大力推广,比“满天星”窝栽法亩均增产20%以上。垄栽法中双垄比单垄或四垄增产,深沟高垄比浅沟低垄增产,至今延用每垄栽双行的双垄窝栽法。1970年春从河南省商丘等地引入红苕下蛋栽植法,苕种直播,用种量大,成本高,未推广开。1975年白河县率先采用从河南引进的堆栽法,头年冬开挖1米见方的坑,次年春用家粪拌活土封成高50厘米的圆堆,每堆水平方向栽植四株或六株秧苗。当年示范推广3000亩,增产率20%左右,次年推广全区。

  (三)贮藏 老式方法为井窖法,至今仍为大部分农户延用8868体育。1960年旬阳县吕河乡双井村创造平洞窖贮法,在台坎边开挖一外高内低的通道,尽头再挖数量不等的洞作贮藏室,每个腰洞可贮苕3000~10000公斤,病薯率比井窖低30%,地区农科所为此写了《平洞窖(贮)苕经验调查报告》。1964年白河县西营区农技站在井窖法基础上试验成功竹筒窖贮法,在井窖中央放一粗30厘米左右的竹筒,通风透气,周围贮苕,好薯率85%以上。1970年引进河南省大屋窖法,是修建一间保温草房,在房外烧火,通过横贯房内上空的过火通道给屋窖加温,保持恒温13℃左右的方法。一个屋窖一般可贮四五万公斤,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生产队普遍采用。1978年,宁陕县太山区农技站推广的小坡窖法,是在缓坡向阳处顺坡挖一条大地沟,沟内平排一层苕,上覆一层细潮土,三四层后用细潮土填满地沟,上覆稻草保暖,再覆土成蒸馍状。此法保薯率95%以上,深受欢迎。1979年白河县月儿乡月镇村村民创造的棚窖法,是在黄泥地挖一长方形贮坑,苕堆占坑深四分之三,上覆秸杆干草,留几个通风洞调节棚内温度,再覆细土成斜坡。平均保薯率93%左右,遂在全县推广。

  洋芋即马铃薯,有夏秋品种之分。夏洋芋是上年冬或当年春播种,四五月收获。秋洋芋是“立秋”前后播种,冬季收获8868体育。50年代大力推广夏洋芋冬播,总结出“冬播先结砣,春播先长禾”的经验。冬播分点播和开沟条播两种,都比春播增产12%~20%。60年代推广夏洋芋套种玉米,全区历年都在50万亩左右。1965年10月地区农科所编印《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冬播洋芋》宣传册,大力推广夏洋芋冬播,此后每年冬播面积占夏洋芋面积的70%以上。秋洋芋是种薯带芽直播。镇坪县农科所于1978年采用“九二〇”浸泡种薯,火粪催芽播种,单产达1050公斤。80年代初,地区农科部门试验出把种薯自生芽置于受光处培育成绿色短壮芽直接播种的绿色短壮芽栽培法,春播夏洋芋达到或超过冬播的单产水平。1983年又试验成功整薯带芽春播,比整薯不带芽冬播增产18.4%。

  黄豆即大豆,是安康地区秋粮晚熟作物。1975年,地区农科所引进夏大豆,筛选出适于丘陵低山麦茬种植的油76—282、中豆3号等品种,小麦→大豆→小麦轮作,后又试验成功麦茬免耕硬茬播种,在安康市恒口、五里、关庙区和石泉县池河区大面积推广,比传统种植法增产10%以上。1984年,地区农科所试验成功大豆密植,增施磷肥,每亩密植1.5万株,比1万株和6000株分别增产8%和26.5%;再在黄泥土壤增施磷肥,可增产1倍以上。

  60年代以前,川道区挖窝点播,山区撒播。70年代后普及育苗移栽,年移栽面积占72%以上。育苗分苗床育苗和直播间苗。移栽要栽大苗,栽壮苗,每亩8000~10000株,有“白菜栽根,油菜栽心”的要求。水田要开好围沟、腰沟和厢沟,以防积水。要重施底肥,增施磷肥,早施腊肥和薹肥,结合追肥和墒情冬灌一二次,松土除草一二次,适时防治蚜虫、霜霉和白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