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0898-08980898

上一张 下一张

联系beat365

全国服务热线:
National Service
Hotline:

0898-08980898

  • 手机:15288688868
  • 电话:0898-08980898
  • 邮箱:hainanrunheng@beat365.com
  •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beat365体育中心

产品展示

当前位置: beat365 > 产品展示

8868体育第三章 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24-05-15 16:11:56 点击量:

  8868体育建国初期青岛只有大白菜、甘蓝、芹菜、韭菜、葱和部分瓜类、茄果类蔬菜进行育苗移栽,数量少,苗子小。从年代初开始用塑料薄膜代替玻璃作为覆盖材料进行育苗,降低了成本,使蔬菜育苗得到发展,年代末育苗蔬菜种类有:瓜类、茄果类、部份豆类以及花椰菜、油菜、芹菜、莴苣8868体育、莴笋等几十种。

  春季育苗春季多利用保护地育苗,供露地栽培,实现早熟高产,是蔬菜育苗的一种主要方式。建国后沿用传统的育苗技术,育出的菜苗,苗龄长、长势弱,影响早熟和高产。从50年代起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菜农学习国内外经验,以育出适龄壮苗为目标,从育苗畦覆盖材料、营养土选择配制和温度控制方法等,作了三方面改进。(一)塑料薄膜代替玻璃为覆盖材料:春季育苗设施多采用风障阳畦(冷床)。覆盖材料用玻璃加草苫进行早春瓜果菜育苗,60年代以后改为塑料薄膜加草苫覆盖,并逐年完善了配套育苗技术。(二)普通圆土改为营养土:针对育苗畦内施肥养分不足、不全;影响菜苗质量问题,青岛市园艺试验站从1954年开始研究番茄育苗营养土配方,到1959年青岛市农科所提供了番茄育苗营养土配方(2份圆土加1份马粪加一份猪粪加过磷酸钙1%),用这个配方可以育出壮苗,实现早熟高产。以后又提出了黄瓜、甘蓝等蔬菜育苗营养土配方,60~70年代普遍被采用。(三)长龄苗改为适龄苗:塑料薄膜和营养土的使用为培育适龄苗提供了条件。1965年青岛市农科所总结了崂山县仙家寨公社高家台大队菜农早春育苗经验,提出了早春育苗要实施“二促二蹲”的温度水分管理培育适龄壮苗的方法。温度控制顺序为:播种后高温促进种子出苗,出苗后低温炼苗,炼苗后升温促使菜苗生长,定植前低温炼苗以适应露地环境。适宜的苗龄为:甘蓝50~60天,茄子60~65天,甜椒65~70天、,番茄55天,黄瓜25天。该方法解决了苗龄长,形成“小老苗”,影响早熟、高产等问题。

  保护地蔬菜育苗1975年以后,塑料大棚保护栽培蔬菜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育苗技术的提高,出现了营养土方育大苗、纸袋育苗、营养钵育苗等育苗方法。这几种育苗方法可育出6~7个叶片已结瓜的黄瓜苗,定植后5~10天可进入采收期。1982年,为防治黄瓜枯萎病,青岛市农科所试验还推广了用黑籽南瓜、拉瓜为砧木架接黄瓜的嫁接换根技术,使枯萎病发病株率由不嫁接苗的13.78~78.8%降到5%以下。

  夏、秋季育苗多采用遮阳棚下做高畦的方法培育大白菜、甘蓝、番茄等菜苗,起到防高温、抗暴雨和防病虫的作用。

  露地栽培露地栽培是青岛市蔬菜生产的主要栽培方式。50年代末,由于大搞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打井治水,推广应用了新的蔬菜品种、新农药、新化肥和塑料薄膜覆盖材料等措施,不仅提高了菜田的生产能力,而且还促进了露地栽培技术的改进。主要措施有:(一)做畦方式改进:由长畦改为短畦,长垅改为短垅,并出现了高畦、瓦垅畦和高畦平畦间作等畦式,这些畦式即适合间作套种,又节约用水,还提高了抗雨涝能力。(二)普遍推广了育苗移栽技术。(三)种植密度增加:由于早熟生产期短,紧凑型品种的应用,番茄、甘蓝由每亩3000株增加到6000株,大白菜由每亩900株增加到1700~2000株,种植密度比50年代增加了一倍。(四)实行了间作套种:由50年代一年种植2大茬增加到2.5~3茬,提高了复种指数。(五)改粗放栽培为精耕细作:50年代豇豆多数种植在地边、沟堰或与玉米间作粗放栽培。60年代推广了青岛市农科所选出的齐尾青皮长豇豆、白鳝鱼骨、一丈青等品种后,改在6月中旬播种,广泛实行支架栽培,可在8、9月份淡季上市,亩产达1000~1500公斤。为了解决露地蔬菜生产中的淡季不淡和品种少、病虫害较重、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从70年代中期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防病、稳产、增加品种为目标,先后在生产上应用了大白菜综合防病高产栽培技术、地膜覆盖下施肥技术、芹菜苗期化学除草;推广普及了早、中、晚熟大白菜一代杂种和早、中、晚熟番茄品种,津研系统黄瓜品种,张塘豇豆,之豇28—2豇豆,茄门甜椒,小青冬瓜,双抗油菜,夏光甘蓝,马铃薯,上海红皮洋葱,桃林芸豆,黄苗芹菜等蔬菜品种,使蔬菜生产有较大的进步。二是推广应用了秋季大白菜的培肥地力、选用抗病品种、晚播、苗期制虫和肥水管理等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稳产高产。三是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学习外地淡季菜创高产的经验。1979年,青岛市蔬菜公司与崂山县蔬菜局组织科技人员和生产队干部去陕西省辉县城关公社和西安市西郊阿房宫公社学习。其选用优良品种(红嘴燕),3月底4月初育苗移栽,深耕增施有机肥料,注意通风、排涝、防治病虫害,采收时在蒂盘前掐断采下豆角(切忌损伤蒂盘)。通过学习其高产经验并因地制宜地应用,使青岛市豇豆单产由1000~1500公斤上升到1500~2000公斤。四是解决了洋葱生产栽培技术关键,实现了自给有余。在以往洋葱种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引种选种、适期播种、定植、秋季育苗秋季栽培和综合生产栽培技术等措施,促进了洋葱产量的提高。1980年,西流庄公社营子大队第三生产队种植的13亩洋葱中,有8亩产超过5000公斤。技术队创单产6370公斤的高产。1980年青岛市农科所引种榨菜成功,并选出适宜品种“青圆早”,结束了青岛市不能种榨菜的历史。通过上述工作,青岛市蔬菜生产基本实现了花色品种的增加、高产稳产和均衡上市。

  保护地栽培青岛市保护地栽培开始早、发展快,保护地类型有风障畦、冷床、温床、玻璃温室、塑料棚玻璃温室、塑料温室、地膜覆盖、软化设施等,对解决冬春蔬菜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障阳畦风障畦是青岛市蔬菜保护地栽培中最早使用的保护栽培形式。1953年,吴家村利用风障畦种植油菜、半黄白菜、苔菜、蒜苗、塌古菜、芫荽等蔬菜的就有70~80户。玻璃阳畦、温床因造价较高,当时只用于蔬菜育苗。1961年,青岛市有风障阳畦200亩。1964年,学习济南市风障阳畦蔬菜栽培技术,并请济南市的菜农来青岛市在崂山县仙家寨公社仙家寨村驻点,指导风障阳畦栽培芹菜、韭菜、黄瓜等技术,使青岛市在春节期间有了地产芹菜和韭菜上市。春黄瓜上市也提前了10多天。

  玻璃温室1941~1943年,青岛果产公司利用温室栽培西洋甜瓜获得成功。1952年,李村区枯桃乡张家下庄张进典建成了一个6厘地的小温室,试种蒜苗,获得200~300万元(旧人民币)的收入。1953年,该乡又有8户建成4个温室,种植黄瓜、蒜苗等。为了发展温室蔬菜生产,市政府农林处于1953年组织技术人员学习北京的温室蔬菜生产技术,并于1954年秋在浮山所、吴家村、水清沟村及青岛市农科所,结合当地经验建温室进行番茄、黄瓜生产。1959年,山东省举办温室蔬菜栽培训练班,为青岛市培养了一部分人员。1960~1961年青岛市举办温室蔬菜栽培训练班,聘请北京渊潭公社温室种菜能手周子忠讲课,并在湛山村建温室2栋种植黄瓜、番茄等蔬菜,结合实行操作进行讲授,为青岛市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1961年,青岛市近郊的温室共有511间,总面积8865平方米,另有小暖窖7座,温室主要用在育苗和一些特需蔬菜生产上。

  塑料薄膜保护栽培青岛市利用塑料薄膜保护栽培蔬菜技术始于1964年。崂山县1964年冬至1965年春用塑料薄膜3.5吨覆盖面积52亩;1965年冬至1966年春用塑料薄膜7吨覆盖面积105亩,主要用于代替玻璃覆盖阳畦进行早春蔬菜育苗和春季茄果类蔬菜的早熟栽培(可提早成熟20~30天);1970年利用塑料薄膜覆盖小拱棚栽种的早春蔬菜,面积已达到400亩。1971年,青岛市引进长春市塑料大棚覆盖黄瓜栽培技术,在市区的吴家村、楼山和崂山县的城阳、北后楼等大队进行大棚早春黄瓜生产,获得成功。1975~1980年,塑料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有3项改进:(一)1974年沧口区楼山公社在学习北京市、天津市、唐山市塑料大棚悬梁吊柱结构后设计了钢材挂梁结构,使建造一亩大棚由360支立柱减少到60支,而且增加光照,棚内耕作方便,为实施多层覆盖技术创造了条件,在青岛市得到普遍推广应用。(二)仙家寨公社西果园、北后楼等大队改单层覆盖为棚内多层覆盖,增强御寒能力,使大棚黄瓜上市时间又提前了15天。(三)改单茬为多茬栽培。1977年,西吴家村第三生产队在两个棚内(面积2.39亩)试验成功冬茬芹菜春茬黄瓜的栽培模式,平均单产芹菜5758公斤,黄瓜7003公斤,并找到了适合当地冬季在大棚内种植的芹菜、韭菜品种,提高了大棚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减少风险性,棚内蔬菜由亩产4000~5000公斤增加到1万公斤以上,产量、收入双提高。80年代初,塑料大棚蔬菜栽培得到大发展。崂山县1980年保护栽培面积3262亩,占蔬菜总面积的7.5%,其中塑料大棚327.4亩,中、小棚1295亩。1986年保护地栽培发展到1.8万亩,其中大棚栽培面积为3600亩,比1980年增加10倍多,使青岛市冬季和早春市场鲜菜不足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崂山县于1980年小面积试验、示范地膜覆盖蔬菜栽培,1981年共购进地膜1万公斤,覆盖蔬菜面积320余亩,覆盖蔬菜15种(黄瓜、番茄、甘蓝、甜椒、茄子、马铃薯、西葫芦、莴苣、洋葱、冬瓜、芸豆、豇豆、韭菜、芹菜、四季萝卜)。到1986年全市普遍推广,使用面积达万亩以上。

  青岛市蔬菜主要病害有:大白菜霜霉病、软腐病,黄瓜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炭疽病,番茄脐腐病、疫病,茄子绵疫病、褐纹病,以及大白菜、萝卜、番茄、黄瓜、甜椒的病毒病等。主要病害有:菜青虫、菜螟、菜蚜、黄条跳甲、茄子红蜘蛛、茄子28星瓢虫、棉铃虫、甜菜夜蛾、韭蛆、地老虎等。经常大发生、大流行而造成重大损失的病虫害的有大白菜病毒病、大白菜霜霉病、大白菜软腐病、黄瓜霜霉病、菜青虫和菜蚜等。

  大白菜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防治这3种病害在青岛地区历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病毒病和霜霉病复合发生,危害重,每隔5年左右大流行一次。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20年中就有1965、1973、1977、1983年四次大流行,流行年全市平均单产只有1000公斤,比平年减产一半,绝产无收的地区时有出现。霜霉病发病有9月上中旬和9月底到10月上旬两个高峰,流行年份减产20%以上。使用65%的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和0.4~0.5度石硫合剂有一定的防效。70年代推出的乙磷铝、百菌清、瑞毒霉等药剂防治效果好,基本可以控制霜霉病的危害。软腐病一般发病率在15%~20%,减产15%~20%,防病药物中抗病毒2号、吐斯特及链霉素有一定防治效果。病毒病的毒源是芜菁花叶病毒(Tu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菸草花叶病毒(TMV),三者之间又以TuMV对白菜致病力最强,同美国的毒源CⅢ为同一株系。田间三种病毒复合侵染也较为严重。其防治措施有选用抗病品种,适当晚播,精选茬口,密植,苗期治蚜,加强肥水搭配和生长期栽培管理等,对控制大白菜病毒病有一定效果。

  黄瓜霜霉病防治黄瓜霜霉病在青岛市非常普遍,一般年份春黄瓜6月23~27日开始发病,如不进行防治,发病5天后病情指数即可由5%增至18.4%,一周内可全株死亡,一般年份减产40%以上。60年采取在发病初期每隔5天喷一次60%代森锌600倍液加1%尿素,防治效果达59.5%。70年代,采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均可控制霜霉病的危害。

  菜青虫防治菜青虫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尤以甘蓝为最重。从5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开始进入危害盛期,9月中旬后危害较轻,计有120天的危害期。60年代使用50%敌百虫500倍液杀虫效果100%,滴滴涕乳剂200倍液、6%六六六粉的杀虫效果也都很好。敌百虫、敌敌畏是60~70年代防治菜青虫的主要农药。由于菜青虫抗药力的增强,到70年代末这几种农药杀虫能力减弱。80年代初,菊酯类农药取代敌敌畏和敌百虫成为防治菜青虫的有效药物。

  菜蚜类防治青岛市发生的菜蚜有:甘蓝蚜、桃蚜和萝卜蚜3种。发生季节5~6月和8~10月,以秋季危害严重。受菜蚜危害的主要蔬菜种类有:甘蓝、花椰菜、卷心白、白菜、萝卜、芜菁、油菜、荠菜、莴苣、菠菜、芹菜、甜椒、番茄、茄子、马铃薯、豌豆、茴香、黄瓜、南瓜等多种蔬菜作物。严重发生时造成受害作物成片死亡。菜蚜还是病毒病的载体,传播各种病毒。60年代使用乐果防治菜蚜的效果明显,50%乐果1000倍液杀虫效果可达100%。80年代初,推广应用了氧化乐果。

  青岛蔬菜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开始较早,德国侵占青岛时期,青岛德华高等学堂在李村设农科实习地,开始技术推广。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农事实验场(即德国侵占时期的李村设农科实习地)除种当地蔬菜外并试种由国外引进的甘蓝、芦笋、番茄,日本南瓜、甜菜、萝卜等蔬菜。1945年,接受联合国救济总署的蔬菜种子,进行试种、繁殖、推广。

  建国初期,青岛市蔬菜生产由建设局农林处领导;50年代末由市农业局蔬菜科分管;1961年4月青岛市人民委员会财贸办公室承担组织领导蔬菜产销工作。商业、科研等部门也设了相应的生产技术机构为发展蔬菜生产服务。青岛市蔬菜公司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导下,派生产联络员常驻生产基地负责蔬菜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并设有蔬菜种子服务部,负责引进、交流、供应蔬菜种子。60年代初,在青岛市园艺试验站的基础上组建了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室,承担蔬菜科研工作。崂山县组建了蔬菜局,胶县等重点蔬菜产区的农业局内配备了蔬菜技术员,承担蔬菜生产和技术推广任务。商品蔬菜生产基地的各大队也组建农科队,一般都有试验地10~15亩,20~30人,承担县、社安排的良种繁育和栽培技术、新肥料、新农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任务。生产队还配备了技术员。冬闲组织专项技术培训,生产季节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形成了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网络。

  1978年,近郊蔬菜基地各公社启用一批农民技术人员,并建立8处蔬菜站,设立蔬菜办公室。1985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蔬菜定购村的蔬菜产销服务站配备了专职蔬菜技术员,在种菜专业户中设置科技带头户,承担蔬菜科研示范项目。

  1986年,市、县、乡三级从事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的人员共40人;村级农科队、产销服务站等60余处、服务人员1012人。

  60年代初开始用塑料薄膜代替玻璃作为覆盖材料进行育苗,降低了成本,使蔬菜育苗得到发展,70年代末育苗蔬菜种类有:瓜类、茄果类、部份豆类以及花椰菜、油菜、芹菜、莴苣、莴笋等几十种。

  春季多利用保护地育苗,供露地栽培,实现早熟高产,是蔬菜育苗的一种主要方式。建国后沿用传统的育苗技术,育出的菜苗,苗龄长、长势弱,影响早熟和高产。从50年代起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菜农学习国内外经验,以育出适龄壮苗为目标,从育苗畦覆盖材料8868体育、营养土选择配制和温度控制方法等,作了三方面改进。(一)塑料薄膜代替玻璃为覆盖材料:春季育苗设施多采用风障阳畦(冷床)。覆盖材料用玻璃加草苫进行早春瓜果菜育苗,60年代以后改为塑料薄膜加草苫覆盖,并逐年完善了配套育苗技术。(二)普通圆土改为营养土:针对育苗畦内施肥养分不足、不全;影响菜苗质量问题,青岛市园艺试验站从1954年开始研究番茄育苗营养土配方,到1959年青岛市农科所提供了番茄育苗营养土配方(2份圆土加1份马粪加一份猪粪加过磷酸钙1%),用这个配方可以育出壮苗,实现早熟高产。以后又提出了黄瓜、甘蓝等蔬菜育苗营养土配方,60~70年代普遍被采用。(三)长龄苗改为适龄苗:塑料薄膜和营养土的使用为培育适龄苗提供了条件。1965年青岛市农科所总结了崂山县仙家寨公社高家台大队菜农早春育苗经验,提出了早春育苗要实施“二促二蹲”的温度水分管理培育适龄壮苗的方法。温度控制顺序为:播种后高温促进种子出苗,出苗后低温炼苗,炼苗后升温促使菜苗生长,定植前低温炼苗以适应露地环境。适宜的苗龄为:甘蓝50~60天,茄子60~65天,甜椒65~70天、,番茄55天,黄瓜25天。该方法解决了苗龄长,形成“小老苗”,影响早熟、高产等问题。

  1975年以后,塑料大棚保护栽培蔬菜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育苗技术的提高,出现了营养土方育大苗、纸袋育苗、营养钵育苗等育苗方法。这几种育苗方法可育出6~7个叶片已结瓜的黄瓜苗,定植后5~10天可进入采收期。1982年,为防治黄瓜枯萎病,青岛市农科所试验还推广了用黑籽南瓜、拉瓜为砧木架接黄瓜的嫁接换根技术,使枯萎病发病株率由不嫁接苗的13.78~78.8%降到5%以下。

  多采用遮阳棚下做高畦的方法培育大白菜、甘蓝、番茄等菜苗,起到防高温、抗暴雨和防病虫的作用。

  露地栽培是青岛市蔬菜生产的主要栽培方式。50年代末,由于大搞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打井治水,推广应用了新的蔬菜品种、新农药、新化肥和塑料薄膜覆盖材料等措施,不仅提高了菜田的生产能力,而且还促进了露地栽培技术的改进。主要措施有:(一)做畦方式改进:由长畦改为短畦,长垅改为短垅,并出现了高畦、瓦垅畦和高畦平畦间作等畦式,这些畦式即适合间作套种,又节约用水,还提高了抗雨涝能力。(二)普遍推广了育苗移栽技术。(三)种植密度增加:由于早熟生产期短,紧凑型品种的应用8868体育,番茄、甘蓝由每亩3000株增加到6000株,大白菜由每亩900株增加到1700~2000株,种植密度比50年代增加了一倍。(四)实行了间作套种:由50年代一年种植2大茬增加到2.5~3茬,提高了复种指数8868体育。(五)改粗放栽培为精耕细作:50年代豇豆多数种植在地边、沟堰或与玉米间作粗放栽培。60年代推广了青岛市农科所选出的齐尾青皮长豇豆、白鳝鱼骨、一丈青等品种后,改在6月中旬播种,广泛实行支架栽培,可在8、9月份淡季上市,亩产达1000~1500公斤。为了解决露地蔬菜生产中的淡季不淡和品种少、病虫害较重、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从70年代中期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防病、稳产、增加品种为目标,先后在生产上应用了大白菜综合防病高产栽培技术、地膜覆盖下施肥技术、芹菜苗期化学除草;推广普及了早、中、晚熟大白菜一代杂种和早、中、晚熟番茄品种,津研系统黄瓜品种,张塘豇豆,之豇28—2豇豆,茄门甜椒,小青冬瓜,双抗油菜,夏光甘蓝,马铃薯,上海红皮洋葱,桃林芸豆,黄苗芹菜等蔬菜品种,使蔬菜生产有较大的进步。二是推广应用了秋季大白菜的培肥地力、选用抗病品种、晚播8868体育、苗期制虫和肥水管理等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稳产高产。三是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学习外地淡季菜创高产的经验。1979年,青岛市蔬菜公司与崂山县蔬菜局组织科技人员和生产队干部去陕西省辉县城关公社和西安市西郊阿房宫公社学习。其选用优良品种(红嘴燕),3月底4月初育苗移栽,深耕增施有机肥料,注意通风、排涝、防治病虫害,采收时在蒂盘前掐断采下豆角(切忌损伤蒂盘)。通过学习其高产经验并因地制宜地应用,使青岛市豇豆单产由1000~1500公斤上升到1500~2000公斤。四是解决了洋葱生产栽培技术关键,实现了自给有余。在以往洋葱种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引种选种、适期播种、定植、秋季育苗秋季栽培和综合生产栽培技术等措施,促进了洋葱产量的提高。1980年,西流庄公社营子大队第三生产队种植的13亩洋葱中,有8亩产超过5000公斤。技术队创单产6370公斤的高产。1980年青岛市农科所引种榨菜成功,并选出适宜品种“青圆早”,结束了青岛市不能种榨菜的历史。通过上述工作,青岛市蔬菜生产基本实现了花色品种的增加、高产稳产和均衡上市。

  青岛市保护地栽培开始早、发展快,保护地类型有风障畦、冷床、温床、玻璃温室、塑料棚玻璃温室、塑料温室、地膜覆盖、软化设施等,对解决冬春蔬菜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障畦是青岛市蔬菜保护地栽培中最早使用的保护栽培形式。1953年,吴家村利用风障畦种植油菜、半黄白菜、苔菜、蒜苗、塌古菜、芫荽等蔬菜的就有70~80户。玻璃阳畦、温床因造价较高,当时只用于蔬菜育苗。1961年,青岛市有风障阳畦200亩。1964年,学习济南市风障阳畦蔬菜栽培技术,并请济南市的菜农来青岛市在崂山县仙家寨公社仙家寨村驻点,指导风障阳畦栽培芹菜、韭菜、黄瓜等技术,使青岛市在春节期间有了地产芹菜和韭菜上市。春黄瓜上市也提前了10多天。

  1941~1943年,青岛果产公司利用温室栽培西洋甜瓜获得成功。1952年,李村区枯桃乡张家下庄张进典建成了一个6厘地的小温室,试种蒜苗,获得200~300万元(旧人民币)的收入。1953年,该乡又有8户建成4个温室,种植黄瓜、蒜苗等。为了发展温室蔬菜生产,市政府农林处于1953年组织技术人员学习北京的温室蔬菜生产技术,并于1954年秋在浮山所、吴家村、水清沟村及青岛市农科所,结合当地经验建温室进行番茄、黄瓜生产。1959年,山东省举办温室蔬菜栽培训练班,为青岛市培养了一部分人员。1960~1961年青岛市举办温室蔬菜栽培训练班,聘请北京渊潭公社温室种菜能手周子忠讲课,并在湛山村建温室2栋种植黄瓜、番茄等蔬菜,结合实行操作进行讲授,为青岛市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1961年,青岛市近郊的温室共有511间,总面积8865平方米,另有小暖窖7座,温室主要用在育苗和一些特需蔬菜生产上。

  青岛市利用塑料薄膜保护栽培蔬菜技术始于1964年。崂山县1964年冬至1965年春用塑料薄膜3.5吨覆盖面积52亩;1965年冬至1966年春用塑料薄膜7吨覆盖面积105亩,主要用于代替玻璃覆盖阳畦进行早春蔬菜育苗和春季茄果类蔬菜的早熟栽培(可提早成熟20~30天);1970年利用塑料薄膜覆盖小拱棚栽种的早春蔬菜,面积已达到400亩。1971年,青岛市引进长春市塑料大棚覆盖黄瓜栽培技术,在市区的吴家村、楼山和崂山县的城阳、北后楼等大队进行大棚早春黄瓜生产,获得成功。1975~1980年,塑料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有3项改进:(一)1974年沧口区楼山公社在学习北京市、天津市、唐山市塑料大棚悬梁吊柱结构后设计了钢材挂梁结构,使建造一亩大棚由360支立柱减少到60支,而且增加光照,棚内耕作方便,为实施多层覆盖技术创造了条件,在青岛市得到普遍推广应用。(二)仙家寨公社西果园、北后楼等大队改单层覆盖为棚内多层覆盖,增强御寒能力,使大棚黄瓜上市时间又提前了15天。(三)改单茬为多茬栽培。1977年,西吴家村第三生产队在两个棚内(面积2.39亩)试验成功冬茬芹菜春茬黄瓜的栽培模式,平均单产芹菜5758公斤,黄瓜7003公斤,并找到了适合当地冬季在大棚内种植的芹菜、韭菜品种,提高了大棚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减少风险性,棚内蔬菜由亩产4000~5000公斤增加到1万公斤以上,产量、收入双提高。80年代初,塑料大棚蔬菜栽培得到大发展。崂山县1980年保护栽培面积3262亩,占蔬菜总面积的7.5%,其中塑料大棚327.4亩,中、小棚1295亩。1986年保护地栽培发展到1.8万亩,其中大棚栽培面积为3600亩,比1980年增加10倍多,使青岛市冬季和早春市场鲜菜不足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崂山县于1980年小面积试验、示范地膜覆盖蔬菜栽培,1981年共购进地膜1万公斤,覆盖蔬菜面积320余亩,覆盖蔬菜15种(黄瓜、番茄、甘蓝、甜椒、茄子、马铃薯、西葫芦、莴苣、洋葱、冬瓜、芸豆、豇豆、韭菜、芹菜、四季萝卜)。到1986年全市普遍推广,使用面积达万亩以上。

  28星瓢虫、棉铃虫、甜菜夜蛾、韭蛆、地老虎等。经常大发生、大流行而造成重大损失的病虫害的有大白菜病毒病、大白菜霜霉病、大白菜软腐病、黄瓜霜霉病、菜青虫和菜蚜等。

  这3种病害在青岛地区历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病毒病和霜霉病复合发生,危害重,每隔5年左右大流行一次。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20年中就有1965、1973、1977、1983年四次大流行,流行年全市平均单产只有1000公斤,比平年减产一半,绝产无收的地区时有出现。霜霉病发病有9月上中旬和9月底到10月上旬两个高峰,流行年份减产20%以上。使用65%的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和0.4~0.5度石硫合剂有一定的防效。70年代推出的乙磷铝、百菌清、瑞毒霉等药剂防治效果好,基本可以控制霜霉病的危害。软腐病一般发病率在15%~20%,减产15%~20%,防病药物中抗病毒2号、吐斯特及链霉素有一定防治效果。病毒病的毒源是芜菁花叶病毒(Tu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菸草花叶病毒(TMV),三者之间又以TuMV对白菜致病力最强,同美国的毒源CⅢ为同一株系。田间三种病毒复合侵染也较为严重。其防治措施有选用抗病品种,适当晚播,精选茬口,密植,苗期治蚜,加强肥水搭配和生长期栽培管理等,对控制大白菜病毒病有一定效果。

  黄瓜霜霉病在青岛市非常普遍,一般年份春黄瓜6月23~27日开始发病,如不进行防治,发病5天后病情指数即可由5%增至18.4%,一周内可全株死亡,一般年份减产40%以上。60年采取在发病初期每隔5天喷一次60%代森锌600倍液加1%尿素,防治效果达59.5%。70年代,采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均可控制霜霉病的危害。

  菜青虫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尤以甘蓝为最重。从5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开始进入危害盛期,9月中旬后危害较轻,计有120天的危害期。60年代使用50%敌百虫500倍液杀虫效果100%,滴滴涕乳剂200倍液、6%六六六粉的杀虫效果也都很好。敌百虫、敌敌畏是60~70年代防治菜青虫的主要农药。由于菜青虫抗药力的增强,到70年代末这几种农药杀虫能力减弱。80年代初,菊酯类农药取代敌敌畏和敌百虫成为防治菜青虫的有效药物。

  青岛市发生的菜蚜有:甘蓝蚜、桃蚜和萝卜蚜3种。发生季节5~6月和8~10月,以秋季危害严重。受菜蚜危害的主要蔬菜种类有:甘蓝、花椰菜、卷心白、白菜、萝卜、芜菁、油菜、荠菜、莴苣、菠菜、芹菜、甜椒、番茄、茄子、马铃薯、豌豆、茴香、黄瓜、南瓜等多种蔬菜作物。严重发生时造成受害作物成片死亡。菜蚜还是病毒病的载体,传播各种病毒。60年代使用乐果防治菜蚜的效果明显,50%乐果1000倍液杀虫效果可达100%。80年代初,推广应用了氧化乐果。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农事实验场(即德国侵占时期的李村设农科实习地)除种当地蔬菜外并试种由国外引进的甘蓝、芦笋、番茄,日本南瓜、甜菜、萝卜等蔬菜。1945年,接受联合国救济总署的蔬菜种子,进行试种、繁殖、推广。

  50年代末由市农业局蔬菜科分管;1961年4月青岛市人民委员会财贸办公室承担组织领导蔬菜产销工作。商业、科研等部门也设了相应的生产技术机构为发展蔬菜生产服务。青岛市蔬菜公司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导下,派生产联络员常驻生产基地负责蔬菜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并设有蔬菜种子服务部,负责引进、交流、供应蔬菜种子。60年代初,在青岛市园艺试验站的基础上组建了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室,承担蔬菜科研工作。崂山县组建了蔬菜局,胶县等重点蔬菜产区的农业局内配备了蔬菜技术员,承担蔬菜生产和技术推广任务。商品蔬菜生产基地的各大队也组建农科队,一般都有试验地10~15亩,20~30人,承担县、社安排的良种繁育和栽培技术、新肥料、新农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任务。生产队还配备了技术员。冬闲组织专项技术培训,生产季节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形成了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网络。

  1978年,近郊蔬菜基地各公社启用一批农民技术人员,并建立8处蔬菜站,设立蔬菜办公室。1985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蔬菜定购村的蔬菜产销服务站配备了专职蔬菜技术员,在种菜专业户中设置科技带头户,承担蔬菜科研示范项目。

  1986年,市、县、乡三级从事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的人员共40人;村级农科队、产销服务站等60余处、服务人员10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