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0898-08980898

上一张 下一张

联系beat365

全国服务热线:
National Service
Hotline:

0898-08980898

  • 手机:15288688868
  • 电话:0898-08980898
  • 邮箱:hainanrunheng@beat365.com
  •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beat365体育中心

产品展示

当前位置: beat365 > 产品展示

8868体育种植培训范例6篇

发布时间:2024-01-05 21:46:07 点击量:

  8868体育八卦洲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一直都围绕着“植根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的工作思路,明确“以普及为目标、以特色为活力、以创新为发展”的工作定位,广泛开展着面向全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有效地推进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2012年,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向南京市教育局申报了题为《围绕 “芦蒿文化”,开展特色社区教育》的实验项目,并顺利立项。以期通过此实验项目的开展,引领和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自2013年1月始,项目实验开始启动。由于考虑到此实验项目必须依托芦蒿种植基地和芦蒿种植户来开展实验,社区教育中心决定与街道下属的下坝村开展项目合作。下坝村共有农户1744户,芦蒿种植家庭近900户,占到全村的52%,种植大军也是八卦洲芦蒿种植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充分意识到下坝村的芦蒿种植基础优势,社区教育中心与下坝村共同开始了实验项目的研究。

  首先明确了项目实施的主要目标。1.通过培训提升种植农户芦蒿科学种植技术;2.建立芦蒿实践基地,增强芦蒿种植技术的培训实效;3.培养一批具有蔬菜销售经验的芦蒿经纪人;4.举办芦蒿等绿色蔬菜展销会;5.编写芦蒿知识及实用技术读本。

  其次确立了项目实施方法。1.培训法:利用集中培训教学科学种植理论知识;2.实践法:专家实地操作,通过现场观摩掌握操作方法; 3.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提高项目实验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4.经验交流: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会议经验交流或实地种植经验交流,梳理、总结种植方法和经验。

  1.社区教育中心与下坝村于2013年1月共同商讨签订了合作协议,约定双方责任义务;

  2.成立了含社区教育中心主任、下坝村主任、科技员、种植大户等8人组成的项目研究小组,指定科技员为专职工作人员,负责项目培训计划的开展事宜;

  3.商讨项目实施计划。就项目的时间安排、内容安排、责任归属进行了商讨确立,形成了有组织、有计划、条理清晰、目标明确的实验计划。

  社区教育中心与下坝村经过认真调研,落实了项目实验基地,并进行了基地的挂牌。

  项目研究小组就芦蒿种植中的一些关键因素:如土壤、种植、病虫害等有科技含量的科目内容分时段安排了培训课程,用于项目实施。

  八卦洲街道芦蒿的生产虽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支柱型产业,但芦蒿的生产还是以经验生产为主,对芦蒿的种植缺乏科学的指导,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效益不高,为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挖掘教育资源,协调科技部门,指导芦蒿种植户开展科学种植。

  项目小组成员取得街道领导和区教育局领导的支持,去南京农业大学拜访农业专家教授,利用科技的力量解决芦蒿产量、品质问题,开展了教学活动。

  2013年8月,农业大学教授带着施肥技术专家来到下坝村的项目实验基地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教学活动,并在基地现场操作,根据八卦洲的土质特点进行了现场讲解。学员们现场观察、积极思索,提升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

  同时社区教育中心也积极和南京市农科教讲师团的农业专家联系,请他们传授芦蒿的无公害生产技术,2013年7月8日专门就芦蒿种植实用技术进行了讲解。教学中除了传授常规的种植技术,还教授了很多种植小窍门,这是种植户们从未听取过的新鲜信息,将科学种植理念传播到了他们当中,既是一次成功的种植技术培训,也是一次很好的科普知识宣传。

  街道农业科一直是街道农业发展的技术引领者,多年来扎根农村第一线,有着丰富的农业技术教学经验,社区教育中心通过田间走访,了解了芦蒿种植户的需求,项目小组成员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农业科的技术人员,在2013年6月安排了一期芦蒿病虫害防治培训内容,引领芦蒿种植向无公害化发展。

  20多年的芦蒿生产造就一大批芦蒿种植能手,他们的种植经验,贴近生产的实际,而且实用易行。但长期以来,他们的经验只是小范围的交流,而且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项目研究小组经过排查和走访,掌握这些人员的第一手资料。经过筛选,邀请了村内退休赋闲在家的农业技术员在6月18日参加了病虫害防治、无公害种植的经验交流活动。这些老技术员将多年的蔬菜种植经验、芦蒿种植经验、茬口对接经验与种植户门进行了交流。下坝村还有一批像倪合凯、徐应宏这样的芦蒿种植大户,他们是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也邀请他们参与到实验项目中来,交流种植经验。两位能手在7月14日的经验交流会上分别就芦蒿的选种、育苗以及田间管理在实践基地进行了实地讲解和经验分享。许多种植户在结束时和这两位能手结成了帮扶对子,以期开展进一步的经验交流。

  8月28日,项目小组邀请了区土肥专家在测土配方施肥培训班后开展了一次实践经验交流活动,很好地复习了培训内容,巩固了培训效果,改变了芦蒿种植户单纯求产量的激进思想,认识到提升芦蒿品质的重要性。

  随着芦蒿种植业的发展,芦蒿产量的大幅度的提高,加上近几年种植面积的不断地扩张,八卦洲的芦蒿产量已经远远大于本地的消费量,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保住南京市场的同时再开拓新的市场。为了确保农民的经济效益,防止芦蒿滞销的情况出现,就必须搞好市场调查,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行。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水平的营销队伍就非常重要,2012年社区教育中心开办了一期农业经纪人培训班,培训班结业时还安排了经纪人经验交流会,就今年冬春芦蒿销售情况和销售配比情况进行了交流。

  八卦洲街道要真正体现“中国芦蒿第一乡”的美誉,扩大芦蒿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仅要发挥社区教育的教育培训功能,更要发挥其宣传功能。项目研究小组自项目开始就积极搜集查阅资料,编撰了《芦蒿知识读本》,举办了一期芦蒿知识竞赛。同时利用开展销会,参加经济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扩大芦蒿品牌的影响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并正在积极组织和策划在11月份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扩大芦蒿品牌的影响力。

  目前八卦洲种植芦蒿虽然已经很注重科技含量,但是对于现在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更多的农户还是追求产量,其次才是注重品质,产量的不断上升造成的是价格的走低。实现芦蒿生产的无公害化、绿色化、有机化是我们项目研究小组需要努力的目标。

  八卦洲芦蒿的销售多年来还是靠农业经纪人在运作,动作规模小,大市场观念薄弱,超前的销售意识不强,没能发挥网络销售的优势,缺乏竞争力。如何拓展芦蒿的销售渠道,这也是目研究小组下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芦蒿种植户仅限于销售鲜芦蒿,而芦蒿的深加工,如:芦蒿干、芦蒿茶等芦蒿附加产品的开发还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项目研究的后期将在此方面进行探索。

  现代农业生产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作为经营目的。农业院校作为为现代农业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就必须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努力培养具备思想素质高、专业实践技能强的毕业生应该是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教学与管理的核心。植物生产类专业历来就是农业院校的核心专业,毕业的学生直接服务于农业,他们是现代农业生产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所以农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思想素质高、专业实践技能强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志,同时学生素质高低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对植物生产类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根据现代农业生产对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按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初步将植物生产类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分为九个训练单元,104个基本技能项目供学生在校期间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训练能掌握和熟悉104个基本技能项目中的部分技能。

  1.植物生产的基本技能单元。植物生产的基本技能单元包括植物生产计划的拟定、常用生产工具的使用、常用生产资料的鉴别与配备、主要植物的分类与识别、农田耕作方式的确定与质量检查、植物在田间生长发育状况的鉴定、植物营养诊断、植物生产的投入、产出与经济效益分析、生产总结的写作等10个训练项目。通过植物生产的基本技能单元的训练让学生能了解植物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制定生产计划;掌握常用生产工具的使用方法;熟悉常用生产资料的质量鉴别与数量、种类的配备;以及植物在田间生长发育状况的诊断、经济效益的分析、生产总结的写作等技能。植物生产的基本技能单元训练以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生的课余时间以及暑假进行训练。

  2.植物栽培技能训练单元。植物栽培技能训练单元包括植物育苗营养土(基质)配制及床土消毒、植物的播种、植物育苗技术及移栽、田间杂草防除、植物施肥技术、植物扦插、嫁接技术、设施农业结构类型及日光温室的设计、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规程制定与实施、植物生产的田间管理、植物测产估产技术、植物成熟期鉴定、植物考种等12个训练项目。通过植物栽培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植物从种到收的栽培管理过程。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技能的熟悉与掌握。作为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者必须要熟悉植物栽培的专业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单元的训练在学校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点结合进行,让学生能亲自参与某一作物从种到收的全过程的田间观察、记载与管理,从而达到熟悉与掌握栽培技能的目的。

  3.植物育种技能训练单元。植物育种技能训练单元包括种质资源研究分析、育种试验计划书的制定和实施、植物育种程序确定、品种比较试验设计和种子准备、育种试验地的区划及播种、植物杂交技术、田间试验调查、作物田间取样技术等8个训练项目。通过该单元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植物育种从种质资源的收集到育种目标的制定;从育种程序的确定到育种材料的播种、杂交、田间管理、田间调查以及田间取样等技能。学生具备了植物育种基本技能将来就能较熟练地到农业科研和农业企业从事植物育种的技术工作。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迎合企业对人才“提锅上灶”的需要。

  4.种子生产技能训练单元。种子生产技能训练单元包括常见植物制种技术操作规程的制订、杂交制种技术操作规程的制订、杂交制种田的播种技术、植物杂交制种田花期预测及花期不遇调节技术、植物制种田隔离技术、制种田田间去杂、去劣技术、制种田母本去雄及种子收获、种子贮藏技术等9个训练项目。通过种子生产技能单元的技能训练让学生熟悉植物制种从计划制定到杂交制种技术操作;从制种田花期预测及花期不遇调节技术的应用到杂种质量监控以及种子收获、种子贮藏等技能。掌握了种子生产技能对学生毕业后到农业科研和农业企业从事种子生产的技术管理与指导工作有极大帮助。

  5.种子检验技能训练单元。种子检验技能训练单元包括种子扦样、种子净度分析、种子发芽试验、种子水分测定、种子田间检验、种子质量感官检验、种子生活力鉴定、种子纯度鉴定等9个训练项目。通过种子检验技能单元的技能训练能让学生掌握对种子质量检测与检验的基本技能,将来为种子科研与生产部门服务奠定基础。学生毕业后到种子科研与生产部门就业或大学生创业是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一个很重要的选择,所以学生能够掌握种子生产与种子检验技能有助于学生的就业或创业。

  6.植物组织培养技能训练单元。植物组织培养技能训练单元包括MS培养基母液及其固体培养基的配制、N6培养基母液及其固体培养基的配制、B5培养基母液及其固体培养基的配制、White培养基母液及其固体培养基的配制、茎段、器官、花托培养技术、茎尖脱毒培养技术、花药培养技术、幼胚、熟胚培养技术等8个训练项目。植物组织培养是进行植物科研和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的重要手段8868体育,为将来农业科研尤其是进入实验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源于基层探索、群众需要、实践创新的制度安排。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主体是农民和科技特派员,核心是“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除健全和完善科技特派员的选派政策、支持机制外,还需探索科技特派员科技培训的有效模式。目前,我国农民培训按照培训方式大致可分为:课堂教学式培训、以会代训式培训、现场指导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农民田间学校、示范基地式培训、远程式培训、超市式培训、订单式培训、中介式培训、农民夜校式培训等。近3年来,结合全南县花卉苗木特色产业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实施实际,江西省科技特派员将服务其产业的科技培训总结为现场指导型、典型引导型、项目推动型等3种模式,以此推动科技特派员有效对接服务基层、提升科技特派员事业的成就感,培植本土人才队伍、为基层成就新农民,促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现场指导型模式以服务全南县发展特色芳香花卉主导产业、贴近农民生产经营实际的技术内容为主,科技特派员结合送科技下乡,采取印发技术资料、集中技术培训、现场传授教学等培训方式,突出职业技能培训,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示范指导。

  据统计,近3年来,驻全南科技特派员共实施现场指导型科技培训100余期,培训人次达1000人次,其中:集中专题技术培训200余人次,现场传授教学800余人次。同时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编著《全南特色木本花卉培育技术教程》、《全南县南迳镇十种特色食用花卉引种栽培推介》等教材资料,免费发放《八角栽培技术》、《桂花苗木培育实用技术》等各类技术资料2万余份。通过现场指导型科技培训,促进了科技特派员真诚与农民交朋友,激发和引导了社会参与特色芳香花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解决了产业农民现实技术问题8868体育。

  项目推动型以科技特派员结合自身专业实际,以科技项目引领科技培训,重点培育懂产业技术、会经营产业的新农民或种植大户(企业),帮助其遴选花木特色产业科技项目及与林业生态建设相关的项目,依托项目实施形成产学研、农科教联合体,开发和利用新品种、新技术,并创建关键技术示范点。

  据统计,近3年来,科技特派员有效对接基层种植企业,承担企业自主创新项目、地厅级以上科技项目和省林业科技推广等项目14项,形成了产学研、农科教联合体,以项目推动型科技培训模式培训种植企业、林场创建示范源基地14个,示范基地面积达117.8hm2,新增产值2389万元(见表1)。通过项目推动型科技培训,系统培训技术骨干70余人,实现了科技特派员与产业农民(种植户、种植企业)的有效对接,为培育和壮大产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撑,为产业健康发展培植了创新典型、树立了示范标杆。

  该模式以科技特派员掌握的或实施的科技项目技术成果核心,以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突出增加产业就业人数和产业就业岗位,进行特色花木培育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科技培训。据统计,近3年来,科技特派员以典型引导型科技培训模式培训种植企业、贫困林场、专业合作社等13个,建立特色花木标准化示范基地13处,示范基地面积达329.27hm2,新增产值9810万元(见表2)。通过典型引导型科技培训,增加产业就业人数200余人,大大提升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辐射带动了区域特色花木產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了精准扶贫和富民强县进程。

  现场指导型科技培训通过面对面交流培训,可以及时了解基层种植企业和林农对产业的科技需求,便于为科技特派员提供研究目标,找准科技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确定和创新科技服务内容,同时增强基层林农种植户对科技特派员的信赖。实践证明,现场指导型能够及时解决基层一般性技术问题,对于普及产业科技知识,提高产业农民就业技能,壮大主导产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实施现场指导型科技培训过程中,有些科技特派员往往把种植户作为科技培训的被动受体,侧重技术灌输,缺少供需互动,以致造成了技术供给与生产需求的脱节,加上种植企业或林农受知识水平、思想观念、产品市场行情、政策支持力度,以及科技特派员的制度创新、专业领域狭窄等因素综合影响,仅靠现场指导型科技培训模式难以实现科技特派员有效对接和准确评价科技特派员科技培训的效果。

  项目推动型由于科技特派员具有省、市科技部门,林业部门和种植企业自主创新等项目引领对接产业,保障了产业项目启动资金和依托项目有效对接服务对象,并通过项目形成产学研、农科教联合体,一方面,大大提升了科技特派员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水平和专业岗位业绩;另一方面,项目实施培植了一批基层花木产业“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队伍,大大促进了当地花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实践证明,项目推动型科技培训模式,能够充分激发科技特派员和服务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科技特派员有效对接服务对象,实现科技特派员、基层林农“双赢”的最重要途径和方法。今后,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应特别重视选派有项目支撑的科技特派员,同时对入选的科技特派员应优先保障其科技研发及推广项目的立项支持,以促进科技特派员和林农的有效对接,真正发挥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的应有作用。

  一年来,我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山区村的农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上马种植玉桂、八角、中草药材等优势产业。

  我镇寮田、黄沙、大锦、垌尾、山心等村群众有多年种植玉桂、八角、中草药材的习惯,镇党委、政府就抓住这几个村的特点。2003年3月,组织了林业站技术员、专家专门对这几个村的农民进行实地培训,给他们讲解玉桂、八角、中草药 材的科学种植和如何防治病害等技术,培训了群众1200多人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年,这几个村的玉桂、八角、中草药材获得好收成,实现产值80多万元,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

  我镇抢抓西部大开发这个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麻竹这两个新兴产业的种植。围绕农民增收的目的,多次组织村(街)支书(书记)主任和群众到广东参观。在镇党委、政府帮被带的作用下,全镇农民,利用好别人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共种植麻竹7万多株,营造速生丰产林5000多亩。其中上奇街、思英街就种植麻竹 1.5万多株,营造速生丰产林1500多亩。目前,麻竹、速生丰产林长势良好。

  养殖业是“短、平、快”的产业,我镇多年来一直扶持和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

  2003年5月,我镇组织了镇农技站、水果站技术员,邀请水果技术专家吴仁山在上奇街委会议室举行青年农民科技种养技术培训班,给青年讲述养鸡、鸭、鱼、兔和三华李、荔枝果树管理等科学技术,专家、技术员在培训中还详细地回答青年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使青年农民掌握了实用的种养技术,为发展种养业打下了务实的基础。上奇街紫坭七组的农民就创建了“塘边养兔、养猪、塘底养鱼、山上种果、果园养鸡”的立体种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年产值达20多万元。

  我镇积极抓好牛品种改良工作。2003年4月、7月、9月,多次组织畜牧站技术员到六田、六凡、木郎村给农民上牛品改技术课,讲述牛品改的发展前景、特点,培训农民800多人。在梧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支持下,我镇在牛品改中投入了资金5万多元,全镇牛品改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全镇牛品改共有 头。

  为此学校提出农机普及技术进村组、农机实用技术进镇村、农机知识更新培训到市校、继续教育到省市的培训思路。(1)因地制宜,普及农机知识。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种植随意性大,把种田当副业搞,对新技术、新知识认识度不高的现状,学校加大信息宣传力度,送教进村组,让农民了解农机主推技术,合理使用农机。(2)突出重点,培训农机技术。对有初中文化、年龄50岁以下的农机手、种田大户、农机合作社成员,让他们参加阳光工程、获证奖补等培训班,学习农机集成技术。近三年全市共有2320人经过培训取得初、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成为新型职业农机手。让持有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到省里参加培训学习,近三年共有39人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复合型农机人才。(3)以赛促练,提升技能水平。农机技能竞赛结果代表本地区技能培训质量,也反映职业农机手的水平。在省、市农机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该市1名选手荣获“江苏省农机系统技能标兵”“扬州市劳动模范”称号;在扬州市2012年“全球通杯”农机行业技能竞赛中,该市4名技能选手取得“全能第三,3个单项第一”的好成绩。

  高邮是农业大市,农作物种植模式多,近三年,在本地区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三多三少”的现象:参加培训的农民多,自愿参加技能鉴定的农民少;从事单一农业生产的农民多,从事规模种植的农民少;掌握简单农机技术的农民多,掌握复杂农机技术的农民少。培育职业农机手的道路还很长。原因如下:(1)农民学历不高。农民实用技术是建立在科学有序的基础上,是收获、耕作、栽插、植保等环节机械化技术的综合运用。大部分参加培训的学员不是年龄偏大,就是学历不高,又不长期坚持参加学习,农业机械的使用率不高,收入不稳定。(2)种植效益不高。受田块、种植模式等因素制约,种植效益不高,导致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不愿种田,老人和妇女成为种田的主体,先进的农机技术推广成效不明显。(3)培训机制不灵活。很多参加培训的农机手缺乏长期学习热情,技能操作考试还可以,遇到理论考试就“头痛”。所以,参加培训的农民多,成为职业农机手的不多。

  《植物保护》是高职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支撑植物生产与管理能力的一门核心课程。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1-3]。其基本任务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锻炼学生的探索进取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终达到综合能力的提高[4-7]。植物保护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对植物保护的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植物保护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植物保护职业素质,具备植保“四会”能力,即会识别诊断、会调查分析、会制定方案、会组织实施的植物医生。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构建了由实验室、校内基地、校外基地三级配套,并与职业技能鉴定对接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植保“四会”能力培养提供教学保障。

  植保实验室是植物保护课程实验实训、教师进行科研试验以及对外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实践场所。包括显微镜室、病虫标本室、病菌分离培养室、植保实训室、准备室共6间8868体育,使用面积406m2。经过多年建设,实验室设备完善,配备了显微投影仪、摄影生物显微镜、摄影实体显微镜、冰箱、干燥箱、培养箱、超净工作台、孢子捕捉仪、防治器械、杀虫灯等先进的教学仪器及标本采集用具,全部面向学生开放。每位学生配备一台生物显微镜和实体显微镜,3~4位学生使用一张大实验台,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实训内容,提交实验实训报告。充足的实验实训场所和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完全能够满足课程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100%。

  病虫标本室存放和陈列各类植物病虫害盒装标本1000余件,浸渍标本2000余件,昆虫分类标本500余盒,昆虫玻片标本及病原切片标本500余片,标本建设每年都在及时更新。各类病虫挂图30余幅、数码图片200余张,农药品种100多种。这些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的储备,能够满足学生技能训练中“会识别诊断”、“会调查分析”及“会组织实施”相关项目的训练。

  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植物组培中心、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及实训工场10多亩,常年种植各种农作物及园艺植物。校园绿树成荫,植物种类繁多,病虫害种类较多,便于开展现场教学和教学实习,实施调查与防治,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进行科研试验的重要实践场所。课余饭后,学生绕着校园走一圈,手中至少可以采集到50多种病虫害标本。校园周边农田、城市公共绿地等开放性的实践条件是本课程最大的资源优势,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而便利的实训条件。

  1.依托“国家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培训平台,为课程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与环境。我院农学系于2010年11月批准为“国家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依托贵州省“阳光工程”农村青年创业培训及遵义市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平台,我系的专业教学与农业生产联系日益紧密。在多年为“三农”服务的基础上,课程组教师发挥专业优势,深入企业和生产一线,不仅指导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而且通过对外技术服务与合作,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也十分乐意为学生校外实训提供实训场所和指导,实现了校企双赢。本课程与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农业高新企业和农业专业户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涵盖农作物8868体育、果树、茶树、蔬菜、花卉、中药材、苗木和种子等生产方面的病虫诊断和防治问题。培训平台和农技服务既是教师学习、实践和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平台,又为本课程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与环境。

  2.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融生产、科研、教学实习、科普教育于一体,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院农学系与贵州国豪种业、遵义绿地园林景观有限公司、遵义三阁园林有限责任公司8868体育、绥阳县佳鑫蔬菜专业合作社、遵义长丰肥料有限责任公司、遵义三农农资公司开展合作办学,公司为教学提供学生实习场地和部分顶岗实习。可开展植物病虫害普查、主要病虫害调查、标本采集制作、常用化学农药的配制与使用、防治器械的使用与维修、主要病虫害的识别诊断和防治实施等实践教学项目。我系学生的毕业实多是预就业性质的实习,缩短了实习与就业的距离,适应了社会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外基地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深入基地参加生产实践和“科技练兵”,参与生产单位病虫防治方案设计和实施。通过“真学+真做+顶岗”,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以及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显著提升。

  学院设有国家247号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可为学生进行植保工、农艺工、花卉工、蔬菜工、果树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植物医生“四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初步入门、强化训练、独立运用”三个阶段,培养和增强学生病虫害防治实践技能,为学生双证书和多证书的获得奠定基础。中级植保工职业技能鉴定历年通过率98%以上。

  1.实践教学内容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对应植物医生的三个工作岗位“植物病虫害防治操作员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员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主管”,遵循生物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了三个递进式的教学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技能应用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每一教学模块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教学内容,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内容体系。

  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对接病虫防治操作员进行岗位能力培养,训练学生对各种基础实验仪器和专业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能认识并独立操作、使用本专业范围内常用的器皿、器具及仪器设备;能利用昆虫附肢、附器及各虫态的特征鉴别害虫所属的类群;能依据症状类型及病原物的形态鉴别病害的类群;能进行真菌、细菌的分离培养,为病原鉴定、病害诊断服务。